春節平均每家產生近2kg剩菜剩飯,媒體:需找到平衡

張文暉/@國是直通車

春節,聚餐是必不可少的溫馨時刻。然而聚餐過後的剩飯剩菜也是普遍的現象。據報道,有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每戶家庭平均能產生近2公斤的剩菜剩飯,“做一頓吃三天”成了不少家庭的常態。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來看,春節飯菜講究豐盛,“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年夜飯和春節期間的飯菜豐盛程度,往往被視爲對節日的重視、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家人和客人的熱情款待。過年時,飯菜有剩餘,寓意着“年年有餘”,這承載着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願,是一種對富足生活的期盼。尤其對老一輩來說,經歷過苦日子,隨着生活的好轉,在準備春節美食時,總是習慣性地多做一些,生怕不夠吃,怠慢了家人和客人。

但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出發,大量的剩菜剩飯無疑造成了食物資源的浪費。每一份食材從種植、養殖、加工,再到運輸、銷售,最後擺上餐桌,背後都凝聚着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隨意丟棄這些剩餘的食物,不僅是對勞動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大量食物垃圾的產生,也給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從食物的處理到垃圾的填埋或焚燒,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再者,食用剩菜剩飯對身體健康也不利。尤其是蔬菜,特別是綠葉菜和海鮮等易污染食品,最好當天吃完,避免反覆加熱。醫生提醒,如果保存不當,剩菜剩飯很容易成爲細菌滋生的溫牀,引發食物中毒等健康問題。

面對春節期間平均每家近2公斤的剩菜剩飯這一現象,我們需要在傳承傳統與適應現代生活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和傳承“年年有餘”的美好寓意和文化傳統,保留春節美食豐盛的特色;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樹立節約意識,避免過度準備食物,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珍惜每一粒糧食,合理準備食物,減少剩菜剩飯的產生,讓春節的餐桌更加健康、環保、文明。這樣,我們才能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爲構建節約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春節過得更加有意義。

本期編輯 鄒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