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肥胖 增心衰竭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爲慢性病,除影響身體機能,亦易致代謝異常與心血管病。 圖/AI生成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除了影響身體機能運作,還會引發各種代謝異常及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超過8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肥胖問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過重、肥胖可能會直接對心肌造成傷害,提高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衰竭風險,1年內死亡率達2至3成。
國人死因 心臟病居第二
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而心衰竭的複發率、致死率相當高。郭志東說,過去心衰竭的發生被認爲要合併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等危險因子,但近年來心衰竭患者愈來愈常見;研究顯示,單純肥胖也可能導致心衰竭,其發炎反應易促使細胞受傷。
郭志東指出,受損的心肌細胞會釋放一種名爲肌鈣蛋白T(troponin T)的酵素,後來被應用於心衰竭的診斷及預後分析。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9500多名年齡在53至73歲之間、沒有心臟病的成年人中,測量肌鈣蛋白水平以及身體質量指數(BMI)。研究發現,BMI愈高,與肌鈣蛋白質量愈高有強烈的相關性。
這項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分析,最肥胖的人(BMI超過35)出現了最多的心衰竭案例,即使是肌鈣蛋白素質最高的人也是如此。而最肥胖且肌鈣蛋白素質也相當高的族羣,比體重正常且肌鈣蛋白檢測不明顯的人,罹患心衰竭的機會高出9倍。
體重超標愈多 風險愈高
郭志東強調,即使只有一點過重,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體重超標愈多、風險愈高。肥胖經常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共病,對血管也漸漸累積傷害。首當其衝的,就是心臟需要更用力將血液泵送到全身,這會導致心臟擴張和心肌肥厚,長期下來,恐會改變心臟結構和功能,增加心衰竭風險。
肥胖還會引起慢性發炎,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發炎因子,進而影響全身的代謝和免疫系統。郭志東說,慢性發炎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此外,發炎因子還可能直接影響心肌細胞的功能,導致心肌損傷。
肥胖也與代謝紊亂密切相關,郭志東指出,肥胖者常出現胰島素阻抗、讓血糖升高,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血糖會對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害,進一步加重心臟的負擔。
肥胖對心臟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郭志東強調,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限酒和管理壓力這四大生活方式,是擺脫肥胖的重要法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