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詐騙」猖獗 新制3年零成效
生活熱門
市售保健食品琳瑯滿目,但有不肖業者打着「健康」之名行「詐騙」之實,讓民衆大傷荷包,還耽誤治療時機。爲打擊「健康詐騙」累犯,衛福部食藥署祭出停業或歇業重罰,但新制上路3年,成效仍掛零。
許多民衆喜歡購買保健食品,希望強健身體或緩解病痛,但這些產品既非藥品,也不是具備「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法規上僅被視爲一般食品,以《食安法》管理,不得宣稱醫療效能,違者可處60萬到500萬元罰鍰;如誇大不實、易生誤解,可處4萬到400萬元。
據統計,全臺2024年食藥違規廣告裁處8006件,共3.7億元,其中1家業者多達9項產品受罰,累計罰款1844萬元,也有多家業者動輒20多件產品受罰,累計罰款高達700、800萬元。但業者似乎罰不怕,迄今電視、網路仍持續刊播相關廣告。
爲避免宣稱誇張療效的食品廣告頻繁刊播,持續誤導消費者,食藥署2022年8月發佈修正廣告處理原則,若同一產品廣告再次違規,1年內受罰2次,得命其停業一定期間;1年內受罰3次,得命其歇業、廢止公司登記或食品業者登錄。但新制實施以來,全臺未曾祭出停歇業處分。
土城醫院腎臟科主任蕭景中表示,保健食品缺乏有效監管,常遊走在法律邊緣,許多產品即使沒有涉及療效,仍暗示對健康有益,形成灰色地帶。最大的困境在於民衆普遍認爲「西藥傷身」,保健品則安全無害,可能導致延誤治療。
據他觀察,這類「健康詐騙」行爲常針對有經濟能力、追求自費醫療的中年族羣。蕭景中無奈表示,即使透過衛教與飲食調整改善病情,在不肖業者話術下,保健品仍被視爲功臣。
門診中,不時有腎臟病患拒絕用藥,轉而尋求「不洗腎」秘方,花費上萬元購買沒有實證的保健品,等到腎功能惡化纔回到正規醫療。蕭景中強調,部分醫師利用專業光環販售高價保健品,宣稱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相進而影響腎功能,或把薑黃當成腎臟救星,但僅有小型研究或基礎理論支持,缺乏大型臨牀試驗實證,請民衆切勿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