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境外保單猖獗 社羣成詐騙溫牀 四招自保

境外保單再興起

過去以來,境外保單、地下保單多以個人「面對面」銷售方式,進行招攬,即俗稱的「皮包客」,拿着一隻皮包兜售。如今「社羣平臺」發達,成爲銷售境外保單的新利器,IG上自稱理財專家、財務顧問者多如牛毛,主打「一張保單存六年、富一生」、高利回報等來吸睛,民衆更難辨識。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境外保單主要有「投資型保單」、「分紅保單」二大宗,且多以美元計價爲主,常見的銷售境外保險商品態樣,有假借資產管理公司或財務顧問等公司名義,透過社羣平臺推介招攬未經主管機關覈准的境外保險商品,多以「保費較國內保單低、可長期投資,獲利良好」等話術推銷。

蔡火炎建議從四大表徵,簡單判斷是否爲境外保單。一是保險公司名稱通常以英文列示,二是保單文件通常以英文記載,三是保險費通常需以美元(或外幣)繳交,四是保單未有在我國合法經營的保險公司備查文號,或經金管會覈准銷售之文號。

對此,民衆可到金管會網站上查到該公司是否在臺有核準設立,或是到產險、壽險公會網站查詢會員名單,若有加入會員的就是合格登記的,還有就是看保單上有沒有所謂的「覈准文號」,合法的保單右上角要有保單文號,若是備查的則要有有報送備查的發文日期與文號。

據民衆主動提供的具體證據來看,有購買境外保單的匯款水單,或有人透過社交平臺招攬投資的對話紀錄。有些案件在證據完整的情況下就會被移送檢調單位處理,過去也曾移送過不少檢舉案。

從檢舉內容來看,境外保單的推銷方式,多透過社羣平臺進行,常見的就是銷售者在IG上發佈關於「財富自由」的貼文,主打境外保單可有高報酬,藉此吸引潛在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