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永續行動家/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 醫院聯防 守護東臺灣

花蓮慈濟醫院被認爲是韌性醫療的最佳實踐,院長林欣榮認爲,「溫暖關係」是慈濟醫療和其他醫療體系最大的不同。唯有醫院上下彼此信賴、彼此成全,才能打造真正的幸福醫院,並落實醫療永續。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位於太平洋與中央山脈之間,被稱爲後山,也是臺灣最美麗的驚歎號,但狹長地形使環境與交通不便,醫療是珍稀資源。成立將滿四十年的花蓮慈濟醫院是東臺灣唯一的醫學中心,肩負東部地區醫療重任,院長林欣榮表示,韌性醫療是花蓮慈濟的DNA,透過健保論人計酬與區域聯防,致力翻轉健康不平等,守護東臺灣。

一個都不能少 17家醫院共好齊心

今年是全民健保開辦第卅年,總統賴清德年初提出健保改革應改變給付方式,應從「論件計酬」、「論量計酬」,調整爲「論價值計酬」,並指出花蓮縣秀林鄉「論人計酬」計劃相當成功,將在花東地區擴大試辦。林欣榮說,建立以價值爲導向的健康照護體系,讓民衆從疾病走向健康,這正是花蓮慈濟近十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論人計酬計劃,希望從預防開始,整合不同醫療體系,照顧民衆健康,也攸關健保能否永續。花蓮慈濟在與秀林鄉的試辦計劃已有好的開始,花蓮慈濟副院長何宗融說,林欣榮堅持,不能只有花慈壯大,還要攜手其他醫療院所,唯有花東十七家醫院齊心才能成事,「一個都不能少」。

健保共管協商 哪裡缺人就去幫忙

東部十七家醫院,林欣榮說,大家各自有着重要的角色和使命。醫院個別總額全面上路,但東區早在民國一一一年第三季就執行,透過健保共管會議協商,讓每家醫院永續生存。例如部立花蓮醫院成爲新冠專責醫院服務量下降,大家同意保障比照前一年;玉里榮院有醫師離職,也要確保醫院有足夠條件繼續招募醫師。

一個都不能少,還要彼此共好,「哪裡少人,我們就去幫忙。」林欣榮支援東臺灣其他醫院不餘遺力,例如之前有醫院缺麻醉科醫師,花蓮慈濟就派人前去支援,從每週七天到現在只有週六、日需要人手;也曾派出急診醫師前往他醫院幫忙,一支援就是半年到一年,「整個宜花東,都是花蓮慈濟支援的範圍。」

外流就醫改善 鄉親平均壽命提升

長濱鄉位於臺東縣海線最北端,如果沒有長濱衛生所,患者看病得去花蓮市、臺東市或玉里,距離都很遠,搭計程車來回大概要兩、三千元。當地高齡者多,經濟能力有限,花蓮慈濟長期派駐骨科醫師,最近也有腸胃科醫師支援,避免老人家就醫奔波辛苦又花錢,先有醫師初步診斷處理,若需要進一步手術或治療,再轉至花蓮慈濟。

過去花東人平均壽命落後西部,如今正以三倍速追趕,一般人的差距拉近至約三歲,原住民約七歲。林欣榮讓花東醫療體系合力,找回那些被時間偷走的歲數,不僅改善健康不平等、落實在地就醫,還要進一步打造東部醫療的優勢。何宗融說,自民國一○九年以後,東部外流就醫人數已逆轉,有許多西部人專程來花蓮就醫,更別提常有國外專機飛來花蓮,就爲了來慈濟尋求中西醫療合療等治療。

今新書發表會 分享種下醫療希望

偏鄉深耕不易,林欣榮盡力拉近東部與西部醫療的距離,推動中西醫合療、從年度預算撥出百分之六投入研發與科技導入,運用人工智慧,實現「無圍牆醫院」,他將多年來帶領花蓮慈濟團隊的實踐與經驗,寫成「醫療希望在花蓮」,今天(十一月八日)舉行新書發表會,說明如何在最需要的地方,種下希望。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開刀最長紀錄是連續站了38小時。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關於林欣榮

年齡:70歲  1955年生

專長:

●幹細胞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失智症、腦退化症

●腦瘤、腦血管瘤、脊椎神經之疾病治療

●精準醫療及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腦瘤

現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創研中心研發長

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學會院士

重要事蹟:

●2010年獲美國神經治療及再生學會最傑出獎殊榮,第一位獲獎華人

●致力巴金森氏症與腦瘤治療,發表逾180篇文章,已獲20多項專利

●2012年獲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學會」發明家院士

●2015年獲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