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臺灣」運作滿一年 聚焦讓運動成為國人生活一部分

賴清德總統今天下午主持「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第5次委員會」。圖/截自健康臺灣推動委員

賴清德總統今天下午主持「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第5次委員會」表示,運作已經滿一年,將加強跨領域、公私協力的合作,促進全民的健康生活。要達到「不健康年數佔平均餘命比率從10%下降到8%」的目標,必須全齡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健保署、國健署、運動部也將共同推動多元化的身體活動與運動策略。

衛福部長石崇良指出,要讓健康成爲全民的共感與日常,逐步營造社會運動氛圍、建構支持的環境場域、提升人民自主健康意識。有鑑於國人對馬拉松運動的熱衷,已明訂主辦單位應沿途設置救護站及配置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其配置數量與地點,以事故發生後4分鐘至6分鐘內,救護人員及設備得抵達或投入事故現場處理爲原則。

2023年政府修正「公共場所必要緊急救護設備管理辦法」,擴大應設置AED的場域範圍,至今全臺已新增約2000臺AED,密度從2012年的每十萬人口不到20臺,至2025年已超過65臺。配置AED設備,可有助於降低憾事發生的比例,拯救更多生命。石崇良說,可要求馬拉松主辦單位於沿途適當距離配置AED設備或急救人員,因應意外發生。

除了馬拉松活動,政府持續推動自行車道、健行步道的布建計劃,提升民衆使用意願與便利性,石崇良強調,目標是2030年全臺身體活動人口比2021年提升15%以上,換算12歲以上,估增141萬。若各縣市尚未達到,會以輔導、協助其一步步推動,中央和地方合作,讓運動成爲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爲應對高齡化社會的需求,石崇良表示,醫療照護由住院逐漸移轉至門診,例如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亦可採遠距醫療、在宅急症照護及居家醫療等;另刻正規畫「鼓勵住院手術案件改於門診執行」方案,針對現行部分商業保險理賠條件仍以「住院」爲依據。

健保署自112年起,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召開會議,建議商業保險不再以住院作爲保單理賠之唯一依據,已陸續提供相關統計資料,供評估是否於保單附加條款等方式調整之可行性、優化未來保單設計。

針對新醫療保險商品,衛福部會持續提供相關經驗發生率、醫療利用及自費金額等資料,以供壽險公會評估開發新保險商品之可行性。而既有保單給付條款規定需住院或手術,會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思考運用具體有效的監理手段或機制,會同衛福部研商各類醫療保單內容、投保規模及給付樣態等,檢討既有保單結構及條款設計,並確實督導保險業者配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