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媒體:中國如何讓機器人成爲日常生活一部分

來源:環球時報

巴西《論壇》雜誌網站8月19日文章,原題:從工廠到家庭:中國如何讓機器人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國,與機器人共同生活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機器人曾經被視爲對就業的威脅,如今在各個領域正成爲人類的好幫手,它們協助工作、提供護理、完成家務,甚至參與體育活動。

這種融合的一個最新例子可以在上週於北京舉行的2025年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看到。這一活動吸引了來自五大洲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展開比拼,並在中國國內外引發廣泛關注,標誌着中國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人類與機器共存的最顯著例子之一便是協作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旨在以安全和互動的方式與人類並肩工作,沒有傳統工業機器人常見的物理障礙。協作機器人輔助人類工作,它們承擔重複性、繁重或危險的任務,節省時間和精力,使人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性、戰略性和具有更高社會價值的活動。如今,有些協作機器人能製作出精緻的咖啡拉花、提供理療按摩、進行工業檢測、輔助高精度手術、提供醫院支持,還能在酒店接待客人。

在家庭中,智能家用機器人已經司空見慣,尤其是那些能獨自打掃房屋的機器人。最近,出現了一些更先進的型號,它們能夠充當真正的“管家”:作爲家庭助手、加強住宅安全,甚至提供科技陪伴。

在醫療和教育領域,機器人的進步也引人注目。在學校裡,機器人教授傳統遊戲並與學生互動;在養老機構,它們協助老人進行體育鍛煉、監測健康狀況並提供情感支持。在城市中,與人工智能和5G的融合使得配送機器人得以廣泛應用。這些機器人穿梭在商場和社區中,直接將商品送到客戶手中。

中國向全球機器人強國的轉變,不僅歸因於其企業或大學的實力,還是國家戰略的成果:具有長遠眼光的產業規劃、鉅額公共投資,以及地方爲吸引該產業公司而採取的積極政策。得益於這種戰略規劃和大規模投資,中國構建了一個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如今,工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已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華盛頓試圖維持其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的主導地位時,北京則押注於將機器人技術打造成戰略實力的前沿領域。總而言之,中國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不僅是科技創新,更體現了一種能夠大規模調動資源的政治經濟模式。正是這種安排——工程與集中化相結合——重新定義了與美國的競爭,並將中國塑造爲新技術時代的主角。(作者亞拉·維達爾,肖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