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媒體:中國的貧困是如何消失的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道 巴西《論壇》雜誌網站8月4日刊登記者拉斐爾·恩裡克·澤爾貝託撰寫的文章,題爲《中國內陸的貧困是如何消失的》,編譯如下:

上週我訪問了位於中國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咸豐縣。這裡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保留着獨特的文化傳統和迷人的傳統建築。

儘管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但咸豐縣曾長期是中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近年來,得益於以茶產業爲基礎的有效扶貧戰略,這一狀況得以改變。當地民衆收入得以提高,並實現了真正的脫貧致富。

在咸豐縣探訪期間,我參觀了企業和農場,並採訪了當地居民,近距離了解了這一歷史性變革。

在巴西和許多其他國家,減少貧困通常依賴於廣泛且可複製的項目,例如收入轉移計劃、公共住房和優惠信貸等。

中國也使用類似的工具,但方法更具針對性。每個地區都制定了適應當地特點的解決方案。

在我訪問的地方,我看到了不同的策略:產業發展、旅遊業、職業培訓、鼓勵創業以及提高當地產品附加值等。咸豐縣的扶貧重點是茶葉種植和加工,同時結合了改善基礎設施和社會扶持計劃等。

我參觀了村民胡雅芳(音)的家。寬敞的房屋最近經過翻新,比過去舒適多了。

胡雅芳熱情展示了她新購置的家電:洗碗機、冰箱和冰櫃,這些是在政府補貼基礎上購買的。她家裡還安裝了冬季供暖系統。

胡雅芳接受了茶葉種植的培訓,以此增加額外收入。此外,她的家庭還獲得了政府補貼,以確保孩子們能夠上學。

在當地一家茶葉加工廠,我看到了電力的到來是多麼重要。過去,茶葉是在其他地方加工的,利潤也留在了其他地區。

一對夫婦經營着這家茶葉加工廠。他們曾經都是到城市裡打工的“農民工”,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激勵下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提供技術培訓和低息貸款,讓他們能夠購買設備並開設工廠。

當地另一家規模較大的工廠僱用了數十名當地居民,加工大量茶葉,還擴展了產品種類。

咸豐縣距離恩施機場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兩地之間由一條現代化的高速公路相連。

我注意到正在建設中的橋樑、隧道和公路,這表明農村地區的交通將更加便捷,有助於農產品的運輸和遊客的抵達。

該地區還在投資生態步道、環境保護和文化旅遊,每年舉辦的土家族和苗族節慶活動吸引了衆多遊客,並拓展了當地經濟發展機遇。

中國以地方經濟發展爲基礎的扶貧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和可複製性。咸豐縣的實踐表明,專注於地方潛力的策略可以改變整個社區,併爲仍面臨重大社會挑戰的其他國家提供借鑑。(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