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健保給付一小步 治療弱勢癌症的一大步

我的病人賴先生在112年被診斷出口腔癌第4期,先後接受化療、腫瘤切除及皮瓣重建手術、放射線治療等,仍不幸於113年復發且肺部轉移,雖然申請到健保給付免疫治療,可惜打了4次未見成效,又受限健保給付限制,他只能每月自費10至12萬元接受標靶與化療。

儘管經濟壓力沉重,但爲了能陪伴3歲女兒長大,賴先生仍努力苦撐,只盼看着女兒對父親有記憶,能親眼看女兒走上第一個畢業典禮的舞臺。

這不是灑狗血的劇情,而是醫師與病友日常面對的真實故事。健保署近年積極推動新醫療科技加速納入給付、努力接軌國際指引,值得肯定。但不可諱言,仍有爲數不少的病人身陷「藥少又被限縮」的雙重障礙,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成爲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

弱勢癌症三重弱勢不利病人

很多人以爲弱勢癌症指人數不多的少見癌症,事實上,並非如此。以口腔癌爲例,位居111年新發人數第6名,卻因爲「資源弱勢(藥品選擇少)」、「發聲弱勢」、「經濟弱勢」,在健保預算分配上被邊緣化,導致成爲「用藥弱勢」;類似處境癌別還有發生率第8名的胃癌、第10名的子宮內膜癌、位居女性癌症第7名的卵巢癌。

這些癌別在近幾年被研發出的新藥品項爲數不多,被納入健保給付的數量更銳減到5個以下,納入健保後還被限縮給付條件,導致病人無法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

例如病人賴先生與時間賽跑、積極抗癌,就必須面對高額的自費壓力。讓人更難以置信的是,子宮內膜癌、胃癌這兩個癌別最基礎、早已行之有年的第一線化療藥物,卻因當初原廠沒有申請這兩種癌別的藥品許可證,導致後來的學名藥廠因爲沒有藥證無法申請健保給付,病人必須自費才能用藥。

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行「被遺忘的角落,請重視弱勢癌症治療可近」記者會後,很欣慰得知健保署已開啓與藥廠的溝通,我們希望健保署不只坐而言,更重要的是起而行,加速處理「弱勢癌症」們的治療平權。

再次重申,胃癌及子宮內膜癌的化療適應症外用藥(Off Label Use),可比照早產兒用藥的先例辦理;口腔癌使用免疫治療後不得使用標靶藥物的規定要破除,讓沒有自費能力的口腔癌病友有第二條路可走;也別忘了還有卵巢癌,盼健保能放寬給付到三期,讓同爲晚期的病人獲得保障。

臺家庭醫療自費較日韓偏高

在OECD國家中,臺灣家庭自付費用(OOP,Out-of-Pocket Payments)佔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明顯高於諸多先進國家,包括日、韓。健保總額協商明年度編列新醫療科技與相關預算78億元,遺憾的是,明年預算比今年短少1.857億元、佔健保總額比率下降0.07%,令人擔憂病友治療權益持續縮水、弱勢癌症困境無解。

改善醫療自費偏高的現況,有賴政府多加把勁,把弱勢癌症拉出被遺忘角落,同時也有助2030年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迴應賴清德總統健康臺灣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