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自費12萬治療 病團爲4種弱勢癌友發聲盼健保給付

癌症希望基金會盤點,口腔癌、胃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都屬於資源弱勢,不僅藥物少,健保給付又被限縮,讓這羣爲數不少的癌友成爲用藥弱勢。(王家瑜攝)

癌症是國人健康大敵,近年政府積極擴大癌症藥物給付。但癌症希望基金會盤點,口腔癌、胃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都屬於資源弱勢,不僅藥物少,健保給付又被限縮,讓這羣爲數不少的癌友成爲用藥弱勢。醫師直言,要朝向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的目標,如果忽略了弱勢癌症,這樣的目標真的能夠達成嗎?

據統計,近六年共有48項癌症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科教授羅盛典表示,肯定健保署近年加速與國際接軌,尤其肺癌、乳癌、轉移性大腸癌給付已趨於完整,但相較之下,發生率高居第六的口腔癌、第八的胃癌、第十的子宮體癌,以及女性癌症第七名的卵巢癌,本身藥物少,又被限縮給付,讓這羣癌友成爲用藥弱勢。

以口腔癌爲例,根據健保署資料,口腔癌每人給付藥費是十大癌症最低的;近十年僅給付2項口腔癌新藥,如果治療無效還不得互換。羅盛典分享一名口腔癌案例,復發轉移肺部,使用免疫治療4次都沒有效,由於給付限縮,只能自費使用標靶治療,每月10到12萬元。

羅盛典語帶哽咽地說,患者是中產階級家庭,女兒才3歲,爲了讓女兒成長的記憶是有父親的存在,即便知道負擔很大,他也想努力治療,未來參與女兒的第一個畢業典禮。口腔癌發生年齡中位數59歲,大多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往往一個人的治療變成全家的問題,子女可能被迫中斷學業,更可能導致貧窮階級遺傳下去。

「胃癌治療一窮二白,非常殘困。」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樑逸歆分享,一名80多歲男性患者接受手術,身體還沒恢復腫瘤就復發,雖然帶有可使用免疫治療的基因變異,但健保不給付有心肝腎功能的患者,只能在身體虛弱的情況下打化療。

樑逸歆表示,除了免疫治療給付門檻高之外,幾乎所有第二、三線治療都被排除在健保給付外。據統計,臺灣轉移性胃癌平均存活時間僅有6.2個月,接受化療也只有7個月,很多病人體能差乾脆不做,高達22%直接接受安寧緩和治療。反觀日本2017年給付三線免疫治療後,轉移性胃癌平均存活時間就多了3個月。

臺大醫院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指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逐年上升,過去十年健保未給付任何子宮內膜癌新藥,即使是常用的基礎化療藥物,因爲都是學名藥,沒有子宮內膜癌的適應症,難以納入健保給付,到現在仍是自費。病友愛麗絲分享,自己接受化療和免疫治療每次13萬,兩年來花費約300多萬。

而卵巢癌發生率雖然持平,但死亡率一直無法下降,和胃癌是所有癌症中唯二死亡率上升的。黃韻如說,近十年健保給付3項藥物,但部分標靶藥物給付期別沒有跟上國際,同樣是晚期,僅給付四期病人,三期病人必須在6到12個月內復發才能給付。

卵巢癌病友小香現身分享,自己在2年前確診卵巢癌三期,開刀後接受化療,並持續使用標靶2年,目前已自費84萬元。她無奈地說,原本以爲生病沒關係,有健保幫忙,沒想到健保只給付四期患者,「是不是我應該再嚴重一點,才值得被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