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療天室》失眠危機蔓延 解密失眠成因與自救關鍵

爲什麼會失眠?安眠藥、褪黑激素選哪個?想要好眠這樣做! 【健康療天室】EP7 feat.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田心喬

你是否也曾躺在牀上輾轉難眠,或在半夜驚醒後難以再入睡?根據臺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每十位臺灣人就有一位飽受失眠困擾,世界睡眠協會更指出,全臺有超過391萬人長期處於失眠陰霾之中。失眠不只是睡不着,更可能是健康惡化的徵兆。爲探討失眠背後的成因與應對方式,本節目特別邀請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田心喬醫師,深入剖析這場現代人的「沉默健康危機」。

田醫師指出,失眠不單單是入睡困難,長期下來更會對人體的自律神經、免疫系統及新陳代謝造成負面影響。更甚者,失眠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度相關,也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與代謝症候羣。「這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健康警訊,而非小事。」田醫師強調。

三大類型失眠你中了幾項?從情緒判斷成因

根據臨牀觀察,失眠主要分爲三種類型:難以入睡型:躺牀30分鐘至數小時後仍難入睡,多與焦慮情緒有關。睡眠中斷型:半夜易醒或夢境頻繁,通常與憂鬱傾向有關。早醒型:睡眠時間提前,清晨4-5點便醒來,多出現在壓力或季節變化中。這些狀態若每週超過三晚,持續一個月至三個月以上,就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許多人對於「該掛哪科」存有疑問,田心喬醫師解釋:「精神科或身心科就是睡眠問題的專門單位。」失眠就如同感冒,是一種「表徵」,其背後可能是生理、情緒或生活壓力等多重因素。因此專業醫師會評估患者是否因自體免疫問題、甲狀腺、糖尿病等疾病影響,或是受到壓力適應障礙所幹擾。

不只是打呼那麼簡單:警覺「睡眠呼吸中止症」

安眠藥不是唯一解方:血清素纔是穩定情緒的關鍵

失眠類型超過80種,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爲近年關注重點。此症狀常見於體重偏重者,患者常在夜間打鼾、口乾、驚醒等情形。田醫師提醒,「這種睡眠問題不只影響本人,連伴侶都會受影響,甚至導致分牀、影響親密關係。」更嚴重的是,這類患者往往血氧偏低,可能加速三高惡化,因此一旦發現伴侶有夜間嚴重打鼾或憋氣情況,應儘速接受專業檢查。面對失眠,許多人第一反應是安眠藥。然而田醫師強調,若失眠伴隨情緒困擾,首選應爲「血清素」補充而非安眠藥。血清素可透過飲食(如香蕉、深海魚、奶製品)與日曬自然補充。若需要使用藥物,應在專業醫師評估下進行,不宜自行長期服用以避免成癮風險。

休息是生存必要 地中海飲食+規律生活更是根本

不少民衆選擇鈣、鎂、GABA、魚油等保健品來輔助入眠。田醫師說明,保健品僅爲食品補充,並無臨牀治療效果,建議可搭配「地中海飲食」作爲生活調整方式,例如攝取橄欖油、白肉、魚類與蔬果等,有助情緒穩定與睡眠品質提升。田心喬醫師最後提醒:「人不是超人,情緒的壓力終有極限。」過度壓抑只會在關鍵時刻爆發,對健康與工作皆有致命影響。若每週三晚以上失眠持續一個月,就該尋求協助。別再忽視自己的睡眠困擾,因爲一夜好眠,纔是身心真正修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