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路上總卡關?醫師揭關鍵:忌天天運動、吃太少
減重期間,若過度訓練反而會造成代謝壓力。示意圖/ingimage
許多人減重初期成效快速,體重下降明顯,卻在幾周後突然停滯,讓人懷疑「是不是隻是脫水?」不過醫師提醒,即使使用體組成儀器測量,水分往往不減反增,顯示這並非暫時現象,而是人體代謝的自然反應。
減重醫師蕭捷健日前在臉書粉專分享,醫學觀察指出,這類「平臺期」常出現在身體適應新的飲食與運動模式後,並不代表減重方法錯誤,但若處理不當,反而可能影響長期體態與健康,因此他建議大家避開以下4點:
1.不要天天運動
身體需要時間修復,若過度訓練反而造成代謝壓力。建議每週安排2至3天運動日即可。
2.不要吃太少
過度節食可能讓身體誤以爲處於「饑荒」,反而保留脂肪、分解肌肉,導致基礎代謝下降,減重更困難。蛋白質攝取尤其重要,應避免攝取過低。
3.不要長期低碳飲食
每週安排2至3天低碳日即可,過久不僅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還會減少肌肉量,使復胖風險上升。
4.低碳日不宜安排運動
當體內糖類儲存不足時進行運動,身體會優先燃燒肌肉作爲能量,反而不利於增肌與體態雕塑。
蕭捷健解釋,低碳日的核心目的是清空身體中多餘儲糖,當高碳日到來時,糖類才能優先補充至肌肉細胞,有助增肌而非轉化爲脂肪。這樣的碳循環飲食安排,有助於身體維持良好代謝節奏。因此,他也呼籲民衆,減重過程中應避免陷入極端方式,透過科學規劃飲食與休息,才能讓身體「減得下來,也維持得住」。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