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場景煥新導向,推動城市更新適旅化改造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標誌着我國城鎮化進入存量提質的新階段。這一轉變要求城市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提升,從增量建設轉向存量優化,城市更新的核心邏輯也隨之從“空間塑造”升級爲“城市生命體系統治癒”。在此背景下,場景煥新作爲一種以人的需求爲核心的方法論,通過重構空間價值、激活多元場景,爲城市更新適旅化改造提供了系統性思路。這種改造不僅要滿足旅遊發展需求,更要兼顧適老化、適小化等民生訴求,最終實現“主客共享、全齡友好”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其理論創新與實踐價值尤爲凸顯。
一、核心概念界定與協同邏輯
(一)基本概念與特徵
1.適旅化改造。以場景煥新爲核心,通過旅遊場景的壓力測試倒逼城市功能升級,而非單純爲旅遊而改造。其核心是通過提升“到訪率、停留率、復遊率”,將空間存量轉化爲流量增量,最終實現遊客與居民共享優質空間。這種改造強調從“旅遊設施建設”轉向“城市品質提升”,如蘇州市姑蘇區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通過場景煥新,2024年接待遊客2950萬人次,較改造前增長42%,既提升了旅遊吸引力,也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
2.適老化改造。在場景煥新框架下,聚焦老年羣體的生理與心理需求,通過適老場景的細節設計(如無障礙設施、適老活動空間)與服務網絡構建(如老年學堂、日間照料),保障老年人的“安全性、可達性、參與性”。其本質是將適老需求融入城市空間的日常場景,讓老年人在更新中獲得歸屬感。
3.適小化改造。以兒童友好爲導向,通過場景煥新構建“成長支持型”空間,涵蓋遊樂、教育、社交等多元場景,實現“趣味性、安全性、教育性”的統一。這種改造並非孤立增設兒童設施,而是將兒童需求嵌入社區、街區等綜合場景中,形成全齡友好的空間生態。
(二)協同作用機制
1.空間複用機制。通過場景煥新實現同一空間的多時段、多功能利用,最大化提升空間效率。例如成都市武侯區簇橋公園,通過分時場景設計,白天作爲老年健身區,傍晚轉型爲親子樂園,週末升級爲文旅市集,使單一空間服務三類羣體,利用率提升300%。
2.設施協同機制。在場景煥新中推動設施功能跨界融合,讓同一設施滿足多元需求。如西安市碑林區慢行系統改造,通過無障礙設計兼顧老年人通行、兒童安全護欄保障幼兒出行、遊覽標識服務遊客導覽,實現“一設施三效益”。
3.治理聯動機制。以場景煥新爲紐帶,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平臺,平衡旅遊發展與民生需求。杭州市上城區成立社區治理委員會,吸納居民、商戶、遊客代表參與場景設計決策,2024年因空間使用引發的糾紛同比下降65%,體現了共治機制的實效。
二、場景煥新導向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
(一)從工程改造到場景營造的範式轉變
傳統城市更新以“工程思維”爲主,側重建築翻新、道路拓寬等物質層面改造,忽視人的體驗需求。場景煥新導向則以“生命思維”爲核心,將城市視爲有機生命體,通過文化、產業、消費、治理四維場景的協同重構,實現從“空間生產”到“情感體驗營造”的升級。這種轉變強調“人—場—城”的互動關係,讓城市空間不僅具備功能屬性,更承載情感與文化價值。
(二)核心價值
1.體驗性與情感共鳴。通過場景敘事與文化植入,增強人與空間的情感連接。例如北京市東城區南鑼鼓巷改造中,場景煥新聚焦衚衕文化傳承,還原四合院生活場景、增設民俗體驗工坊,2024年居民與遊客的文化認同感調研滿意度達91%,實現了“記憶喚醒—情感認同—行爲參與”的遞進。
2.系統性與協同發展。打破單一領域改造侷限,推動多場景聯動形成發展生態。上海長寧區愚園路通過場景煥新,將歷史建築活化(文化場景)、引入創意工作室(產業場景)、打造主客共享咖啡館(消費場景)、建立商戶自治聯盟(治理場景)相結合,2024年街區營收同比增長28%,形成“一景帶全鏈”的協同效應。
3.動態性與可持續更新。建立“監測—反饋—迭代”機制,讓場景隨需求變化持續優化。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步行街依託場景煥新方法論,通過大數據監測客流與消費行爲,實時調整商業業態與公共服務佈局,2024年商戶存活率達89%,較傳統模式提升34個百分點,印證了動態更新的價值。
三、適旅化改造的內在邏輯與目標體系
(一)內在邏輯
場景煥新導向下的適旅化改造,本質是通過旅遊場景的“壓力測試”推動城市功能系統性升級。旅遊對交通便捷性、服務精細化、文化獨特性的高要求,會倒逼城市完善智慧導覽、應急設施、慢行系統等基礎功能,而這些升級成果將同步惠及居民(如老年人的無障礙出行、兒童的安全活動空間),最終實現“旅遊賦能民生”的“主客共享”目標。
(二)指標體系
1.到訪率。通過特色場景IP打造提升吸引力。蘇州市姑蘇區以“江南文化”爲核心進行場景煥新,開發非遺工坊、園林夜遊等特色場景,2024年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日均客流達8.1萬人次,較改造前增長170%,證明了IP場景的引流作用。
2.停留率。依託場景豐富度延長體驗時長。成都市錦江區太古裡通過場景煥新引入藝術展、夜間劇場等多元內容,遊客平均停留時長從2.1小時增至4.3小時,2024年帶動消費額增長67%,體現了場景多樣性對停留率的提升作用。
3.復遊率。通過情感場景塑造強化記憶點。廈門鼓浪嶼景區聚焦建築文化場景煥新,推出“老別墅故事講解”“琴島音樂體驗”等深度場景,今年“五一”假期復遊率達62%,較2020年提升38個百分點,印證了情感場景對復遊的驅動作用。
四、場景煥新導向下適旅化改造的實施方法
(一)通過場景診斷,精準識別需求與潛力
基於城市信息模型(CIM)與文旅大數據,對空間進行“場景體檢”,重點分析人口結構(如老年、兒童佔比)、文化基因(如非遺資源)、消費行爲(如遊客聚集區)、設施短板(如適老適小設施缺口)等,形成“場景需求清單”。例如西安碑林歷史文化街區通過診斷髮現,遊客停留時間短的核心原因是“文化展示場景與消費場景脫節”,同步存在老年活動空間不足問題,爲後續改造明確方向。
(二)通過場景織補,構建多元聯動網絡
1.文化場景鏈。串聯文保資源形成主題場景集羣。蘇州平江路通過場景煥新,將12處老字號、碑刻資源整合爲“江南生活場景走廊”,設置“一步一景一故事”導覽系統,2024年文化體驗參與率達78%,讓文化場景可感知、可參與。
2.產業場景單元。植入輕量業態激活存量空間。重慶鵝嶺二廠文創園通過場景煥新,將老廠房改造爲“文創工坊+社區便民服務點”,既保留工業遺產特色吸引遊客,又爲周邊居民提供便民服務,2024年帶動周邊就業1200人,實現“旅遊+社區”雙贏。
3.交通場景網。打造全齡友好的慢行系統。廈門沙坡尾通過場景煥新建設空中連廊,連接改造區與濱海步道,設置無障礙坡道、兒童安全護欄、觀景休憩點,2024年老年與兒童使用者佔比達43%,讓交通場景兼具功能性與包容性。
(三)通過場景創新,實現空間價值疊加
1.時間疊合。同一空間分時承載多元場景。例如南京老門東社區中心,通過場景煥新實現“早間老年學堂—午後兒童繪本館—夜間非遺體驗館”的時序轉換,2024年空間使用時長延長至12小時,滿足三類羣體需求。
2.功能融合。單一空間嵌入複合場景功能。成都華西壩將閒置校舍改造爲“醫學研學基地(適旅)+社區圖書館(適老)+親子實驗室(適小)”,通過功能分區與動線設計,實現遊客、老人、兒童的場景互不干擾,使用率提升200%。
3.虛實結合。技術賦能場景體驗升級。南京老門東運用AR技術重現明清街市場景,遊客掃碼即可看到虛擬商販、傳統民俗表演,2024年遊客互動率達82%,兒童歷史認知測試得分提升35%,讓歷史場景“活”起來。
(四)通過場景共治,構建多元參與機制
1.主理人運營制。由專業團隊負責場景日常運營,平衡旅遊品質與居民需求。成都玉林路酒吧街區通過場景煥新引入“主理人聯盟”,統籌夜間經濟場景管理,既保障遊客體驗,又控制噪音擾民,2024年居民投訴量下降70%。
2.社羣議事制。建立線上線下平臺吸納公衆意見。例如杭州上城區通過“場景議事廳”小程序,讓居民、遊客投票決定兒童遊樂設施更新方案,2024年參與率達69%,確保場景改造貼合實際需求。
3.收益反哺制。將場景運營收益用於民生場景升級。成都華西壩從文旅收入中提取15%專項用於適老適小設施更新,2024年投入120萬元改造老年活動室與兒童遊戲區,形成“旅遊造血—民生受益”的良性循環。
(五)通過場景迭代,建立長效優化機制
1.動態監測。設置“場景活力儀表盤”,實時追蹤客流密度、設施使用率、羣體滿意度等指標。廣州北京路步行街通過監測發現親子家庭對“休憩座椅”需求突出,30天內完成增設,提升場景適配性。
2.定期評估。每2年開展一次場景效能評估,淘汰低效場景。西安碑林區2024年評估後,將3處使用率不足30%的“靜態展示場景”改造爲“非遺互動工坊”,遊客參與度提升至85%。
3.行爲引導。通過激勵機制促進場景協同。成都華西壩試點“碳積分”制度,遊客選擇步行或騎行可兌換兒童樂園門票,2024年參與遊客達12萬人次,既契合適老化慢行需求,又提升兒童場景使用率。
五、成都華西壩“老院區”場景煥新案例分析
(一)項目概況
2022年,成都華西壩片區(原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納入首批城市更新試點,由成都市武侯區政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組建“華西壩城市更新有限公司”實施改造,總投資116億元。項目以“場景煥新”爲核心,聚焦“醫學文化傳承+全齡友好服務”,打造“華西健康谷、公園人文芯”。
(二)實施路徑
1.場景診斷。依託“智慧華西壩”數字孿生平臺,排查出11棟歷史建築安全隱患,發現“老年就醫動線過長”“兒童活動空間缺失”等核心問題,通過居民問卷明確需求優先級:老年人便捷就醫>兒童安全活動>遊客文化體驗。
2.場景織補。串聯鐘樓、懋德堂等6處文保建築形成“醫學歷史步道”(文化線),構建“院—巷—街—城”四級慢行系統(交通線),佈局“15分鐘服務圈”整合遊客中心、老年日間照料站、兒童託管點(服務線),實現場景聯動。
3.場景創新。將原口腔解剖樓改造爲醫學博物館,通過時間疊合實現“白天遊客參觀—週三老年健康課—週末兒童體驗營”;新增4100㎡社區空間採用功能融合設計,2000㎡爲“醫療+文旅”商業、1200㎡爲老年活動中心、900㎡爲兒童遊戲室,提升空間複合利用率。
4.場景共治。成立“華西壩社區規劃師工作站”,吸納23名居民、醫護、教師參與場景設計;從文旅收入中提取15%反哺適老適小設施,2023年投入80萬元更新相關設施。
5.場景迭代。通過數字平臺實時監測客流與設施狀態,計劃2025年優化夜間市集時間,試點“綠色積分”兌換社區服務,推動場景持續升級。
(三)階段成效
2024年數據顯示,項目一期示範街區實現“三提升”:適旅化方面,日均客流從0.8萬增至3.5萬人次,成爲“成都city walk”熱門地;適老化方面,老年活動中心日均接待150人次,就醫無障礙坡道使用率達82%;適小化方面,兒童活動半徑縮至300米,口袋公園使用率達90%,印證了場景煥新的綜合效益。
綜上所述,堅持場景煥新導向推動城市更新適旅化改造,其核心是通過“診斷—織補—創新—共治—迭代”的全流程方法,將旅遊發展與民生需求融入場景重構,實現三重協同:空間上,讓單一空間承載多元場景功能;羣體上,使適旅化成果惠及老年人、兒童等全齡羣體;時間上,通過動態迭代保持場景活力。成都華西壩等案例表明,這種模式既能提升旅遊吸引力(如到訪率增長337%),又能改善民生福祉(如適老設施滿意度89%)。未來,需進一步深化場景煥新的實踐路徑,讓城市更新更具溫度、活力與包容性,真正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發展願景。
(作者陳獻春 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中國旅遊景區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來源:中國城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