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新制上路 打抗生素免住院、癌症學名藥開藥有獎勵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昨日共擬會議通過3項新制。記者李青縈/攝影
衛福部健保署8月1日將祭出三大新制,包含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獎勵、鼓勵醫界使用學名藥的獎勵計劃,以及擴大遠距醫療計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盼紓緩急診壅塞、避免原廠藥物寡佔市場,同時也強化偏鄉照護可近性。
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及術後感染等患者,若無法透過口服抗生素治療,就必須要透過靜脈抗生素注射治療。
石崇良說,去年實施「在宅住院」(HAH)模式,對象是行動不便、巴氏量表分數偏高者,可以醫療團隊到家中,而這一次推出「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方案」(OPAT)則是針對活動力尚可、能自行就醫的患者。
石崇良表示,OPAT採取包裹計費,每次療程5天,藥費、檢驗費另計,一天打一次抗生素者給付1031點處置費,一天打兩次以上處置費1234點,另有個案管理費500點。收案對象以醫師按照病人狀況判對,收案限制就在宅住院寬鬆。
初估每年感染症住院人數約20萬人,若有10%可轉爲門診治療,約2萬人將受惠。石崇良說,對民衆而言時間彈性,不用綁在家中,醫院的病牀利用也更有效益,期待緩解塞牀,節省健保支出約3億多元。
目前部分醫院雖已提供門診注射抗生素,但無法申報處置費,昨日共擬會議同意才增加,希望增加醫院動機。另,若患者持有住院型商業保險,可能影響其選擇門診治療的意願,石崇良說,後續將與金管會、保險局研議,希望讓保單符合醫療政策趨勢。
昨日共擬會議亦通過學名藥鼓勵措施。石崇良說,去年推動生物相似藥鼓勵方案後效果不錯,使用率從7%提升到14%,今年進一步針對癌症化療學名藥推出新措施,首波鎖定15種成分藥物,使用在乳癌、肺癌、直腸癌等,使用學名藥處方將可獲得每次150點獎勵,並保留藥費差額在醫院總額中,提高醫療資源彈性。
目前學名藥在癌症治療中的使用率約43%,健保署設定提升至70%爲目標。石崇良評估,短期內藥費差異有限,但長期仍希望讓醫師開藥多元,不要讓原廠要變成寡佔市場,否則對藥物供應穩定、韌性不好,也有助未來藥價調整與整體健保節流。若33萬張癌症治療處方箋全數轉換,預估年度獎勵預算爲5000萬元。
第三,2020年12月起推動偏鄉遠距醫療後成效良好,健保署自8月1日起將擴大適用範圍,除原有的五官科外,開放所有專科參與遠距會診。石崇良說,爲避免排擠當地醫療資源,僅限當地該科別專科、次專科醫師少於3人的地區申請。
適用地區爲135個鄉鎮,包含50個山地離島地區IDS計劃區域與85個醫療資源缺乏鄉鎮,涵蓋人口約180萬人。另爲提高在地醫師參加遠距醫療誘因,診察費與訪視費調高30%,診察費從286點提高到372點。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