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癌症時鐘快轉 新藥上市晚3年、7成難納健保給付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預估,至2045年亞洲新發癌症病人將居全球之冠,佔64%。(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每4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根據推估,到了2045年,全世界約有一半以上的癌症新增病例會發生在亞洲,而亞洲地區從新藥上市到獲得給付,平均比其他地方晚了3年,如何提升新藥可近性是重要議題。

隨全球人口老化與環境污染等因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預估,至2045年亞洲新發癌症病人將居全球之冠,佔64%;2050年全球每年新增癌症個案將突破3500萬人。隨着癌症型態日益多元,臨牀治療策略也逐步從過往「地毯式轟炸」的傳統療法,邁向「精準治療」。

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報告指出,2012至2021年間全球共推出460種新藥,然而在20個OECD 國家中,僅有16%能在新藥全球首發後1年內引進上市,且僅有29%被納入醫療保險給付;亞洲地區的新藥上市率平均僅約20%,且上市時間延遲達3年。這些數據顯示,全球在新藥可近性與可負擔性仍面臨嚴峻挑戰,患者在獲得創新治療的速度與可及性亟待提升。

臺灣政府正推動「健康臺灣」政策,目標在2030年將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並設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根據調查指出,近7成癌症藥物的健保給付條件不符國際臨牀指引,例如標靶藥物「BTK抑制劑」,目前健保僅覈准給付於具17p染色體缺陷基因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CLL),佔整體CLL患者僅約1成,其餘9成癌友在首次治療時只能用傳統化學療法,出現「有藥卻用不到」的窘境。

BeiGene百濟神州爲專注於腫瘤創新的全球企業,即將於近期進行全球品牌更名爲BeOne Medicines,致力開發兼具創新性、可近性與可負擔性的癌症藥物,透過強大自主研發實力與減少對臨牀試驗機構依賴,成功縮短研發時間與降低成本,加速新藥開發效率與速度,以消弭用藥及健康不平等的挑戰,爲全球患者帶來實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