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被奉爲“座上賓”,教育的"求真"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丨快評

近日,廣東一位僞造“中科院院士”身份頻繁出席中小學演講的男子被媒體“打假”,引發熱議。這位名爲“阮少平”的男子對外頭銜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小湯山醫院政委、名將後裔等。

更令人遺憾的是,頂着“假院士”的頭銜,“阮少平”還頻頻出入中小學進行所謂科學演講,而這些學校幾乎無一發現其假身份,紛紛將其奉爲座上賓。

這不禁讓人追問——

在反詐宣傳已成常識的今天,爲何如此多中小學會被“一眼假”的履歷矇騙?

調查發現,這位“假院士”的通行證來自兩大“信用背書”:一是熟人推薦(據涉事學校工作人員透露,阮某是由校內人員朋友引薦);二是協會站臺(自稱“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的機構曾多次發文宣傳)。

在人情關係和表面權威的雙重加持下,連"火神山醫院政委"這類荒誕頭銜都無人質疑。

更值得深思的是,中科院官網的院士查詢系統完全公開,覈實一個名字只需30秒。當普通民衆都學會驗證“00開頭”的境外電話時,肩負育人重任的學校卻對講臺上的騙子毫無戒心。

這種反差暴露出某些教育工作者對“求真”的理解,仍停留在口號層面而非操作規範。

有教育人士就直言,從“假院士”受追捧可見,一些學校已陷入“唯名是從”的功利陷阱。

一個肉眼可見的現象,就是現在很多中小學都十分熱衷邀請教授、院士、科學家等進校演講,甚至還有中介公司盯上這門生意,專門幫助中小學接洽專家資源。

讓教育打破圍牆的阻隔,讓老師走出去,讓社會資源走進來,此舉初衷並無不妥。但是,只看頭銜、不看內容,甚至請來的還是“假院士”,這是一個值得高度警惕的現象。

這不禁也讓人想起前些年中小學裡特別流行的“感恩勵志大師”。臺上“大師”雞湯猛灌,臺下學生哭成一片,如果有家長在場,往往還有懺悔、下跪等環節,相信這樣的場景對很多90後,特別是從縣中走出來的畢業生來說並不陌生。

隨着學校整體教育水平、學校領導認知水平的提升,以及部分學生和家長的抵制,這樣的“感恩演講大師”慢慢消失,但新的“科學僞大師”又悄然出現在中小學演講臺上。

所以,學校邀請大咖入校的本意到底是什麼呢?是真的希望給學生帶來一些指導,還是隻是需要一塊裝點門面的招牌呢?這種對虛名的追逐,於學生而言,傳達的又到底是什麼價值觀呢?

陶行知曾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個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和做人的真諦。教育的特殊性在於,其他領域的造假,可能會造成物質、財產、金錢等方面的損失,而教育造假則會直接污染精神源頭,不僅誤人子弟,也是對成百上千孩子未來的不負責任。

希望“假院士”能成爲敲響在廣大中小學管理者頭上的一記警鐘:求真務實,不應該成爲口頭上對學生的教訓,更應該成爲學校管理的最基本準則,別讓榜樣成了空洞的“偶像”,更別讓三尺講臺成了騙子們的秀場。

也希望各級學校建立嚴格的嘉賓審覈機制,將官網查詢、學術驗證等程序納入管理規範,爲講臺設置“防僞濾網”,實現從“看頭銜”到“驗成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