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招商經理”的新年願望
新華社天津2月2日電 新華社記者王寧、尹思源
正月初四,年味正濃,天津市寶坻區朝霞街道居民程會選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與不滿1歲的兒子告別,出了家門,很快便走到了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寬闊的柏油路上。
這些年,程會選堅持每天走路上下班,從小區到京津中關村科技城,2公里的路程,沿途一棟棟廠房、建築從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程會選今年35歲,出生在寶坻區高家莊鎮岳家庵村,村子原址正處於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核心區。幾年來,程會選經歷了從村民到居民、從“北漂”到家鄉“招商經理”的蛻變,也見證了一座“新城”從阡陌間悄然崛起。
記者見到程會選時,他正在“中關村協同發展中心”醒目的標牌前等候。
“歡迎來到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今天我值班,順便準備一下年後的招商材料。”簡單寒暄後,程會選開門見山。
“要是沒有科技城,不敢想象自己能在家門口找到這樣一份體面、有意義的工作!”回憶起個人經歷,程會選依然十分激動,“當時,我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工作,突然有一天,接到了父親打來的電話,說中關村馬上要落在家門口,村子要拆遷了。”
程會選將信將疑,打開電腦翻閱新聞,確鑿的消息令他很是興奮,隔三岔五就往家裡打電話瞭解進展。
隨着京津雙方關於科技城開發的合作模式確定,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於2017年正式啓動建設。程會選下定決心,辭掉北京的工作,到天津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應聘,順利成爲第一批產業服務專員。
邊走邊聊間,記者跟隨程會選走出了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管委會,道路寬闊整潔,企業廠房各具特色,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沿着西環北路前行,一座外形酷似白色帆船的建築映入眼簾。
“這是科技城第一家簽約落地的企業——合衆匯能,是超級電容行業的專精特新企業,創始人來自清華大學的碳納米材料實驗室。”程會選說,“企業負責人是典型的科研人員,辦企業是外行,我們組建了專項工作服務羣,給出了最優方案,幫助企業掃清了障礙,順利竣工投產。”
“這邊是北京來津企業萊伯泰科,從事實驗室儀器研發製造;那邊是德國波森公司,從事汽車尾氣淨化系統設計生產……”談起一個個落地投產的項目,程會選如數家珍。
程會選自豪道,前期幾乎每個項目落地的全流程服務他都有參與,幫助企業辦理完手續,又幫助企業員工租房子、落戶。
漫步交談間,無人駕駛小巴從馬路上穿行而過。程會選告訴記者,這是科技城的重點項目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團隊研發的“車路雲一體化”智能公交線路,始發站是寶坻高鐵站,終點站是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實現了高鐵與科技城之間的無縫連接。
“以前從寶坻去北京,要倒幾趟車,將近3個小時,現在高鐵開通了,從寶坻站到北京站僅需40多分鐘。”談起便捷的交通,程會選十分感慨。
2023年起,程會選到天津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醫療器械園擔任招商經理,他坦言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一年多來,在程會選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落地科技城,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與新材料、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高端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鏈,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數據顯示,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已累計註冊經濟主體1828家,其中實體項目195個,總佔地3151畝,總投資額約291億元,預計全部達產後年稅收12.2億元,可增加當地就業近萬人。
可喜的發展成果,令中關村發展集團看到了這塊京津冀協同發展“試驗田”的巨大潛力。北京中關村發展集團與天津市寶坻區決定共同增資8億元,用於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發展和產業生態建設。消息傳來,程會選倍感振奮。
“京津兩地同時看好科技城的發展前景,我作爲家鄉的‘招商經理’,幹勁更足了。”程會選說。
春節前夕,程會選已經制訂了節後的招商計劃——先從京津冀入手,再去長三角、珠三角,重點瞄準未來產業,繼續提升科技城的“科技”成色。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我的新年願望是,等自己的孩子能聽懂話之後,給他講講從岳家庵到中關村的點滴故事,這是幸福的回憶。”談及未來,程會選眼中放光,充滿希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