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物保護 傳承中華文明(權威發佈)

本報記者  何思琦

4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名文物保護領域代表圍繞“加強文物保護 傳承中華文明”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文物事業發展的每一項成就背後,都凝聚着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智慧與堅守。他們或紮根田野,用腳步丈量歷史,或心懷敬畏,用匠心守護遺存,以實際行動詮釋擇一事終一生的初心。

對文物保護的熱愛,在他們穿越春夏秋冬、山地河谷的足跡裡——

“2019年村裡招聘長城保護員,我第一個報了名。”爲了守護長城,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長城保護員劉紅巖,每天徒步十幾、二十幾公里的山路,“去年7月,天氣預報說有大暴雨。我召集全體長城保護員,每人扛兩捆塑料布上長城去苫蓋,保護長城牆體。”儘管辛苦,劉紅巖信念堅定:“我會繼續把工作做好,把祖先留下的珍貴財富守護好。”

立志“做文物的傳承人、守護人”,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副研究員王龍紮根新疆吐魯番開展文物考古調查工作。“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我帶領隊員調查了1108條坎兒井。作爲吐魯番區域的第四次文物普查指導員,我走遍了北部天山的每一個峽谷、每一個河灣,新發現古墓葬、古遺址、古巖畫、古建築74處。”王龍說,科技創新給文物普查帶來了很多質的飛躍,提高了效率、範圍和覆蓋率,“但不變的是我們對文化遺產的熱愛。”

對文明根脈的珍視,在他們紮根田野、尋覓歷史的堅守裡——

“考古學對研究沒有文字之前的古代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西藏。”來自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的夏格旺堆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將近30年。今年,他主持的項目“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瑪不錯遺址地處海拔4500米的地方,它的發現爲西藏中部史前文化首次尋找到了距今4000年前的“歷史源頭”,也爲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提供了可信的佐證。“下一步我們計劃對它進行原址保護和展示利用。”夏格旺堆說。

對文明薪火的敬仰,在他們潛心修復、創新講解的探索裡——

“我們在工程修復中利用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測繪、激光雷達等科技對建築存在的問題‘精準用藥’,建築修復過程中儘量使用原來的老構件。”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中心的劉漢興,長期參與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王宮遺址項目,在吳哥古蹟修復工作中提供着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們要繼續與國內外交流,加強文物保護的合作利用,與國際上先進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技術方法接軌,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劉漢興說。

20餘年來,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副研究員宋淑霞堅持爲遊客講述敦煌文化。對她來說,講解是在搭建古今對話的橋樑。如今,前沿科技手段賦能敦煌文化的傳播。例如“飛天”專題遊覽線路,在敦煌數字化資源、虛擬增強技術等加持下,遊客參觀結束後可以在窟外拿起手機,和洞窟裡飛天形象、九色鹿形象合影留念,實現“窟內文物窟外看”的效果。“我和團隊也會不斷探索創新,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宋淑霞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