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碼催生 學者:不如改善養育與就業環境
我國少子女化問題嚴峻,根據內政部推估,今年全年新生兒人數恐跌破12萬人,屢創新低。行政院喊出擴大生育補助至每胎10萬元,各縣市、鄉鎮紛紛加碼,更鼓勵已生育的夫妻多生小孩。學者認爲,發津貼或禮金效果有限,改善就業與教育環境,纔可能「催生」。
各縣市加碼生育津貼,財源較雄厚的鄉鎮市公所也不吝發紅包。以南投草屯爲例,每胎生育津貼從4萬至7萬不等,每年新增600多名新生兒。彰化北斗每胎1萬至2萬,多胞胎再加碼,讓人口數撐在3.3萬人。
臺中教育大學主秘陳盛賢表示,臺灣已發展成六都生活圈,以大臺中爲例,臺中市的工作機會、社會福利及教育資源多,往往把周邊的彰投人口磁吸過來,只靠單次生育津貼,補助效果有限,甚至會有領完錢就遷走的現象。
陳盛賢說,單次補助效果不大,應該仿效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祭出兒童津貼,以兒童爲對象每年直接發津貼,讓家長更有感;而且不只發錢,托育或教育支出可祭出更多補助,減輕家長負擔,催生效果才明顯。
大葉大學助理教授施建彬指出,提高生育津貼對特定族羣有短期誘因,促使有生育意願的民衆生小孩,但對於高社經地位者誘因不強,政府應投入建構生育之後的養育、教育環境。
施建彬表示,臺灣早年把傳宗接代當成家庭責任,家族成員會幫忙帶小孩,近年轉型爲個人主義,照顧孩子是自己的事,政府要分攤養育責任,否則年輕人找不到資源照顧孩子,即使提高生育補助,也難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