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爲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教育高質量發展既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基礎和持久動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關鍵在於明確什麼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圍繞什麼標準以及按照什麼路徑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等。
所謂教育體系,指滿足某一區域範圍內所有人的教育需要,圍繞不同類別人羣、個體成長與發展過程所建立的教育機構、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制度、教育機制、教育活動等相互關聯的有序系統。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也反映了全社會對更高質量教育的期盼。高質量教育體系既有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又具有教育體系的本身特色,主要包括教育主體的高質量、教育結構的高質量、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的高質量、教育過程的高質量、教育成果的高質量、教育評價的高質量等。
高質量教育體系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徵。第一,全覆蓋的教育供給。教育供給應具有滿足不同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人羣教育需要的全覆蓋性,目標是形成人人可受教育、處處皆有教育、時時能受教育的教育型社會。第二,高水平、協同化的教育主體。構建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用人單位與受教育者等主體積極主動作爲,實現培養、成長、使用與發展的縱向過程銜接與橫向主體協同。第三,豐富充足的教育內容。教育課程、教材、教育方法等與不同受教育者具有高度適應性;教育過程中通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能力,實現產業、科技、人才的高度融合。第四,公平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既保障教育條件與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又支持因材施教、潛力釋放與個性化發展。第五,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遵循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如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推進機制等。第六,人民滿意的教育成果。例如,家庭對教育機會的均等程度滿意,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能力滿意,受教育者對其潛力釋放、素質全面發展、興趣愛好與個性得到充分展現感到滿足等。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爲教育的重要使命”,“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在於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構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質量育人體系,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要緊扣建設教育強國目標,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藉助新興技術手段,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着力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教育評價體系,有效發揮指揮棒作用。
完善學校管理體系,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不斷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共同責任之下不同主體的基本責任與訴求是存在差異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教育、婦聯等部門要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支持服務家庭教育;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爲學校辦學安全託底,解決學校後顧之憂,維護老師和學校應有的尊嚴,保護學生生命安全。要充分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讓學校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在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主體作用,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形成多方協同的育人共同體,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着眼發展需求,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優化教育體系。着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既縱向統籌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又橫向統籌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等,建立以服務個體發展與培養時代新人爲導向的教育體系動態優化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德育貫穿於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應以系統思維推進改革、探尋路徑,紮實推進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助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實現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應依據教育評價、就業情況、成才發展情況與人民滿意度評價結果,探索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充分應用數智技術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更多學子,持續增強人民羣衆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蕭鳴政,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