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大選結果 挑戰川普貿易戰策略

加拿大國會改選,自由黨將在總理卡尼領導下繼續執政。加拿大選民以選票否定川普對貿易戰的基本主張,即使代價高昂,加拿大民衆也願意承擔捍衛主權的代價。(美聯社)

加拿大國會改選正式落幕,自由黨將在總理卡尼(Mark Carney)領導下繼續執政。《華爾街日報》評論,加拿大選民以選票否定川普對貿易戰的基本主張,不願爲保住美國市場輕易讓步。即使卡尼口中「更獨立於美國的道路」代價高昂,加拿大民衆也願意承擔捍衛主權的代價。

川普一直認爲,貿易戰之所以容易取勝,在於其他國家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遠大於美國對他國的依賴。因此美國只需祭出關稅等經濟手段,他國自會妥協讓步。然而,加拿大大選顯示,國家主權與政治自主的優先性,可能凌駕經濟利益之上。

加拿大經濟與美國高度整合。從1980年代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到2020年生效的美墨加協定(USMCA),加拿大早已深度依賴美國市場,文中直言「沒有其他國家像加拿大一樣全盤押注與美國整合」。美國祭出25%關稅時,加拿大感受到的不僅是經濟打擊,更是主權威脅。

川普多次表示加拿大應成爲美國第51州,還列舉加入美國後稅負減半、國防升級、免除關稅等「優點」,進一步催化加拿大輿論對主權的重視。而卡尼競選期間則多次提起川普意圖吞併加拿大,相較對手保守黨領袖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同樣反對美國關稅,但政見聚焦經濟民生而非外部威脅。

分析稱,若選戰如預期主攻經濟議題,勝算較高者實爲博勵治,顯示貿易戰間接改變選戰風向,讓加拿大民意優先考量國家主權。

這場選舉的意義已超越加美雙邊關係,對川普的貿易策略構成根本挑戰。文中解讀,川普對民族國家的觀點太過狹隘,只着眼軍事和經濟,不理解他國爲何重視主權。然而,各國願意爲捍衛主權承受經濟動盪,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例如烏克蘭。

報導指,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中方祭出關稅及稀土出口管制等報復措施,同時加速與美國經濟脫鉤。中國與加拿大處於政治與貿易體系光譜兩端,卻都以不同方式反制川普的經濟壓力,證明貿易戰並非單純的經濟算計。對許多國家而言,主權、安全與政治獨立性往往具有無法量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