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戰略推估川普貿易戰的底牌
(圖/路透)
川普總統選前即不斷宣稱擴大徵收關稅,一度表示要對中國大陸加徵60%關稅。然而上任後雖大張旗鼓,實際卻「雷大雨小」。不久前說要徵收的「對等關稅」,最後只簽署一個「總統備忘錄」。向誰徵收?稅率多少?何時起徵?除了極少數品項如汽車外,都延至不確定的未來。
到目前爲止,美國確定徵收的關稅只有對中國大陸加徵的10%,以及全面徵收鋼、鋁稅25%。原宣佈2月4日起徵的加、墨25%關稅延後1個月。對中國大陸報復後的反報復措施:暫停接收中國包裹、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商品關稅豁免,則不到24小時就撤回。這點尤其出乎各方意料之外。
首先釐清川普貿易戰的本質。川普打貿易戰目的並不是真的要貿易平衡,而是透過關稅威脅屈服對手意志,強迫對方接受他的條件或主張。例如川普宣稱對加拿大、墨西哥徵稅是要他們阻止芬太尼毒品與非法移民進入美國;他還以關稅威脅丹麥出售格陵蘭;也威脅金磚國家,如果推動去美元化就徵收100%關稅;徵收對等關稅則是要到美國製造。
從經濟戰略來看,這是「威懾」。如果瞭解威懾理論,就知道威懾不能真打,如果真打,就是威懾失敗。川普的關稅只是手段,能不徵就不徵,除非對方不理會或否定他的要求。關稅是「七傷拳」,在傷害對方貿易的同時也造成自己經濟損失,包括貿易與通貨膨脹。
因此川普的「貿易戰」要能有效威懾,必須滿足兩個要件,第一要件,就是對方損失要比自己大,如果評估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關稅威脅的威懾力就要打折扣。
第二要件,是承受力要比對方強。這種情況即便貿易戰損失比對方大,關稅威懾仍然有效。川普能把關稅玩得那麼轉,就是因爲美國經濟規模大,就算自損一千,對方也承擔不起受損八百。川普只要展現「寧損一千也要傷敵八百」的決心,對方就只能順從。對加拿大、墨西哥徵稅就是展現決心:兩個親近的鄰邦都敢徵25%關稅,還有哪個國家不敢徵?巴拿馬果然馬上屈服,宣佈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
但對中國經濟規模龐大的國家就不能這麼操作。雖然中國名目GDP還差美國一段距離,但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這表示中國對貿易戰的承受力並不在美國之下。
問題是,這麼高的關稅,美國進口商爲何仍從中國進口?這有兩種可能,第一是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比其他國家強,即便有高關稅,從中國進口仍然有利可圖。第二是找不到替代品。如果是前者,川普的關稅威脅有意義,因爲可以引導進口商從其他地區進口,打擊中國的產業。如果是後者,就麻煩了,因爲這就是「依賴」,愈依賴,貿易戰承受力就愈差。如果美國依賴中國製造,川普對中貿易戰就打不起來。
去年12月,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國防軟體公司Govini發佈一份題爲「數位很重要:國防採購、美國的生產能力和威懾中國」的研究報告。他們透過國防採購軟體Ark.ai檢視,發現從2005年到2020年,美國軍武供應鏈的中國供應商增加了兩倍。在電子、工業設備和交通等類別中,中國供應商的擴張更明顯。2014年至2022年,美國在電子產品上對中國的依賴增加了600%。支撐國防部武器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半導體中,有40%以上依賴中國供應商。
軍武是美國最重要的工業體系,依賴中國製造,川普對中國的貿易戰就打不下去。這份報告沒談到稀土,美國軍武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更嚴重,幾乎所有高科技武器都用到稀土。中國報復川普關稅,限制鎢、碲等稀土金屬出口,對美國軍火工業的殺傷力可能出乎外界想像,川普突然要求烏克蘭用稀土交換美國援助,顯然已感受到壓力。(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