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仍未解…臺大長庚待牀逾百人 外傷醫學會提解方
健保署日前外傷醫學會討論改善急診壅塞方案,提案主要分爲急診品質提升方案精進,以及增列重大外傷新術式納入健保給付。本報資料照片
急診壅塞持續,截至今早林口長庚、臺大醫院等待牀超過百人。健保署日前找急診醫學會、外傷醫學會等討論改善方案,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謝奇勳指出,主要有兩方向提案,分別爲急診品質提升方案精進,以及增列重大外傷新術式納入健保給付。
謝奇勳說,急診分成內外科,目前外傷醫學會本次提案根據外傷問題提案;而急診壅塞是全國性挑戰,並且是緊急問題,基於縮短行政流程、快速改善,因此考量不要訂定過多給付方案,希望用現有框架調整。
謝奇勳指出,第一,健保現行有「急診品質提升方案」,當有重大外傷患者在進入急診2、4小時進入開刀房接受緊急搶救手術,可給予獎勵,項目包含血管阻塞術、肺全切除術、腦內血腫清除術等。希望不只針對手術處理時效,若外傷重大手術符合品質,就應給予適當給付獎勵,以反應醫護人員付出。
再者,謝奇勳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爲獎勵措施,若預算用完,獎勵方案就暫停,但壅塞問題並非只有短期存在,若獎勵方案有成效,希望作爲常態性政策執行,而非臨時預算。
第二,謝奇勳表示,希望健保署研議急診常用的新術式納入給付,如損傷控制手術等。他說,健保署長石崇良本身也是醫師背景,先前討論時建議檢視重大外傷常見手術,是否有健保未涵蓋的新術式,讓健保給付追上實務發展。
謝奇勳說,傳統健保給付是根據受處置的器官,如肺臟、心臟、肝臟等切除、重建,但面對多重外傷問題,醫療處置目標不在於針對特定器官處理,而是把受損傷後的生命徵象穩頂,如減少出血、減緩休克等,因此希望健保署將「損傷控制手術」納入。
謝奇勳指出,現在急診壅塞多集中醫學中心,病人較少前往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希望未來健保在「非外傷緊急手術」給付調高,讓中小型醫院執行這類型手術意願增加,減少醫中負擔,進而提升護理人員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