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竹市統籌分配款大進補 撒幣發福利背後有哪些貓膩與難題?
新竹市在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明年度統籌分配款將增約214億元,市府今天召開預算記者會。記者黃羿馨/攝影
新竹市在「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明年度的統籌分配款將大幅增加約214億元,總計達298億元,今天記者會上,市府喊出「零負債、發現金、強社福、穩經濟、拚建設」五大承諾,從記者會內容觀察,發現金與社福再加碼是讓民衆立即有感的經濟措施,但也讓在野黨議員抨擊是撒幣政策,用預算換小確幸,缺乏長遠市政規畫,甚至泛有政治目的,被視爲民衆黨明年能繼續執政所打出的「選民基礎鞏固」起手式。
地方縣市長選舉的政治定時器正在倒數,對於初次執政的新興政黨而言,穩固對市民的施政信心至關重要。市府抓緊時機開財政預算記者會,強調竹市的統籌分配稅款獲得超過三倍的大幅提升,也明確指出市府成功減債78億元,意向市民闡述這座「人均繳稅全國第一」的城市,已具備前所未有的財政底氣。
記者會重點也聚焦建設,鎖定教育、環境與交通三大主軸,包括規畫赤土崎多功能館、北區兒少家庭福利館,以及竹市首座青少年活動中心。另外,市府也推動「路平、燈亮、水溝通」升級,以及R1茄苳接西濱道路與六甲橋拓寬,這些是迴應城市發展需求、落實分齡照顧的正面投資。
最值得注意的,仍是市府祭出普發市民5000元振興消費金,預計超過45萬人受惠,並搭配育兒津貼每月加碼、敬老卡點數升級等各項社福加碼,這套組合拳確實具有「立即性與普及性」的政治效應,因爲在政黨競爭激烈的城市,這種普惠式的政策能快速突破各黨派的樁腳界線,直通市民荷包,也難怪成爲在野黨的抨擊重點。
不過,在統籌分配款「大補」後,外界期待的或許不只是「補強」,更應有「跨世代」的重大工程。此外,雖然普發現金能夠迅速刺激短期經濟,但其對於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品牌建立等「長期經濟韌性」的助益卻相對有限。
同時,市府稱赤土崎多功能館預計於明年完成設計與發包,這意味着實際工程與效益發揮要到2027年甚至更晚,如何確保這些重大建設(如多功能館、R1道路工程)不因各種因素延宕,如期如質完成,是市府執行力的一大考驗。
即使「統籌分配款大進補」帶來大紅利,但若僅止於短期有感的「撒幣」與福利堆疊,將難以創造城市長遠的競爭力。新竹市民普遍具備高學歷與專業背景,他們對政府施政的期待,往往超越單純的福利發放,教育環境與交通建設是這些人的「剛性需求」,市民不會只滿足撒幣政策,最終會用放大鏡檢視這筆財政紅利是成爲提升生活效率的「投資」,還是曇花一現的煙火,當財政資源不再是最大限制,真正的考驗纔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