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世代光譜的閃兵羅生門:當抗中保臺遇上兵役公平
臺灣很少有年輕男子樂意服兵役,雖然抗中保臺喊得大聲,但是願意從軍的人卻越來越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很少有年輕男子樂意服兵役,但若是某人藉故逃避兵役,就可能遭到同儕的道德鄙視,逃避兵役向來在臺灣存有道德困境,但近來卻稍有改變,雖然抗中保臺喊得大聲,但是願意從軍的人卻越來越少。
人們關注權貴家庭的孩子,有沒有服兵役,這凸顯臺灣社會對於青年男子服兵役的集體道德底線,一般人無論政治立場,役男想方設法閃躲兵役,會被視爲是個人恥辱。它象徵個人規避國家義務,更挑戰社會公平。雖然有不少權貴的兒子輕鬆服兵役,仍然是把兵當完了,至少滿足形式上的平等。
但,臺灣的社會氛圍悄悄轉變,新世代男子對服兵役的意願越來越差,某些年輕人高聲疾呼抗中保臺,但會透過各種灰色地帶或隱晦方式達成閃躲兵役,或轉轉服替代役。當這些公衆人物喊抗中保臺,但自己都不願承擔保衛國家的義務,言行不一,旁人看來,就是自陷雙標困境。
政治人物碰到兵役公平的問題,特別的敏感,民進黨近來倡導抗中保臺,但是他們的政治人物若是放大檢視,屢屢出現許多特殊的現象,前總統陳水扁年輕時因扁平足,免役,仍不免遭到部分人士質疑。陳水扁之子陳致中雖然服完預官役,以少尉軍階退伍,但當時是鬧出預官考選後,又增額錄取軍法官的特殊現象,引起了不少非議。現任高雄市長陳其邁是補充兵。勞動部長洪申翰因打籃球,眼睛受傷,導致白內障,免役。駐芬蘭代表林昶佐因焦慮症免役。
國民兵,補充兵,雖也是服兵役,但都不如正常兵役時間久,社會大衆關注這些公衆人物服兵役與否,很大的原因是這些人的行爲有無符合社會對公平與承擔義務 的期待。當這個極力主張抗中保臺的政黨,他的黨員或公職人員,乃至支持者,經常是未能或不願完整承擔保衛國家的義務,他們在政治上抗中保臺論述的說服力與正當,就減低了許多,看在廣大年輕選民眼中,更是一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負面觀感。
許多臺灣人對國家安全問題有着集體焦慮與矛盾,民進黨支持者有種選擇性樂觀與代理人幻想。不少民進黨青年支持者將臺美關係視爲堅不可摧,絕對保證,這種非理性的情感依賴,不是基於政治現實的理性判斷,他們憧憬美日韓一定出兵保臺的猜測,這是建立在對潛在盟友義務的無限放大,對盟友有關自我國家利益的殘酷計算,視而不見。
臺灣有事,日本有事,這句話許多臺灣人一廂情願以爲是日本對臺的軍事承諾,其實更多意義是日本對日本列島周邊安全環境的預視,而不是安全承諾。日本憲法九條限制了日本的行動,儘管前日本首相安倍生前通過的日本安全自衛法,其中條文精神會使人相信日本出兵協防颱灣,但這項法律在日本有違反憲法九條爭議,而且出兵條件有所限制,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必須是與日本密切關係的他國受武力攻擊,這個攻擊對日本存亡構成明確危險、武力行使限於必要且最小限度範圍。臺灣獨立引發的戰爭,能夠與日本存亡造成危險,顯然是有待商榷的問題,即便北京突然武統臺灣,這又如何對日本存亡造成危險,日本武力介入臺海,其實概念非常模糊不清。至於韓國介入臺海更是種想像,韓國首要利益是穩定朝鮮半島,貿然介入臺海衝突的可能,微乎其微。
臺灣內部,高呼抗中保臺的民進黨青年支持者,或擁有政治話語權的新生代,和那些用各種方式逃避或縮短服兵役義務的閃兵年輕人,這一羣人熱切相信,因爲臺灣的特殊地位,美、日、韓會爲臺灣的安全流血犧牲。自己不願當兵,卻要外國人爲臺灣流血的心態,真是極大反諷。如果他們相信臺灣主權確立,應該是以人民願意承擔義務爲基石,國際社會的尊重,更是建立在自身綜合實力與自身抵抗意志。當民進黨支持者都不樂意從軍,爲軍事付出代價時,任何外援都可能將臺灣視爲一種當事人軟爛,卻要他國代償的風險。臺灣社會這種思覺脫離國際現實的集體焦慮與內外在矛盾,是臺灣面對兩岸局勢時,必須面對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