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綠色恐怖」耳語蔓延 賴政府不能等閒視之
「賴十七條」出爐後,民進黨積極推動國安法制修法。圖爲民進黨在立法院提有關反共諜滲透的國安修法,遭藍白委員反對,各自在議場內舉牌對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十七條」出爐後,民進黨積極推動國安法制修法,並加大審查公務員是否「忠誠」力道。現在連綠營基層也浮現質疑聲浪,憂心只要與中國扯上關係就會遭政府盯上。寒蟬效應發酵,民衆擔心遭「扣紅帽」是普遍現象,不但對臺灣民主是諷刺,更削弱民衆對執政黨的信任感,賴政府不能等閒視之。
賴清德總統3月提出國安五大威脅與十七項因應策略,其中包括強化國安法制進一步提出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兩岸關係條例等修法,此外行政部門也要持續清查及管理,對國家有忠誠義務的軍公教人員等。
過去一段時間,民進黨立院黨團積極推動國安十法修正,立委提出各式修法版本,例如設置國安法庭、立委赴陸納管等;行政部門也積極審查公務員「忠誠」,例如高中教師「區桂芝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區桂芝接連控訴政府「國家機器步步相逼」、營造「文字獄」。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日前審查國安法修法,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以區桂芝轉發兩岸徵文比賽活動資訊遭檢舉、被陸委會認定涉嫌違反兩岸條例的案例,質詢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希望陸委會說清楚認定標準、什麼樣的樣態會違法,否則外界恐認爲只要跟中國扯上關係,政府就會怎樣。
蘇巧慧這番發言雖然並非質疑行政部門「反共」作爲,但背後反映的是,社會對於民進黨政府當前的加大審查「涉共」言行有所擔憂;綠營基層民代也說,民衆或臺商不解何種兩岸交流樣態會危害國安。
可以說,民進黨政府以國安爲名進行的各式行動,並非只是在野黨質疑詬病的「綠色恐怖」,而已是社會普遍存在的憂慮。過去黨國威權時期,民衆受到「白色恐怖」陰霾籠罩,如今臺灣已民主化已逾30年,若賴政府因反共、抗中而造成民間寒蟬效應,對臺灣的民主發展與深化將有負面影響。
中國大陸對臺統戰滲透、文攻武嚇是「陽謀」也是現在進行式,臺灣作爲民主政府當然必須要有相應的反滲透作爲,但在「反共保臺」與言論自由、人權保障之間,尺度如何拿捏,政府必須說明得更清楚,否則民間「動輒得咎」的憂慮將持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