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金磚國家猛拋 vs. 臺灣緊抱美元:金價狂飆後的臺灣抉擇
國際金價7日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大關,今年漲幅已超過5成。法新社
金價衝上每盎司4000美元的歷史新高,掀起全球貨幣戰,金磚國家的去美元化浪潮挑戰美元霸權,讓臺灣的美元依賴顯得保守。金磚國家以本地貨幣結算與黃金增持,減低制裁風險,2025年區塊鏈支付成焦點。臺灣外匯存底超過6000億美元,投資美債穩經濟,卻面臨貿易戰隱憂。
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正以堅定步伐擺脫美元束縛。2025年,68%的金磚國家貿易已不使用美元,俄羅斯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更有90%以盧布或人民幣結算。這不僅是數字的變革,更是一場對全球金融秩序的挑戰。透過BRICS支付系統與區塊鏈技術,金磚國家打造獨立交易網絡,規避西方制裁的風險。中國連續18個月增持黃金,儲備達2300噸,在外匯存底佔比從4.9%升至7%,減弱對美元的依賴。
相較於金磚國家的分散,臺灣的貨幣策略顯得格外保守。2025年9月,臺灣央行外匯存底破6000億美元,美元資產佔比超過90%,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與證券。這份依賴源於臺灣的出口導向經濟:作爲半導體供應鏈核心,美元結算保障臺幣穩定,支撐臺積電等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央行緊抱美元,如同在經濟風暴中握緊一柄穩固的傘,確保匯率與貿易的平穩。然而,美中貿易戰與全球去美元化趨勢,讓這份依賴顯露風險。美元波動或美國政策轉向,可能讓臺灣經濟陷入被動,保守策略的代價逐漸浮現。
臺灣的黃金儲備今年第一季僅424噸(59.2億美元),金額僅佔外匯存底(6029.4億美元)的1%,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0%。當美國威脅對去美元化國家加徵關稅,金磚以集體力量應對,而臺灣需獨自面對美元波動的壓力。這對比啓示我們:多元化不是冒險,而是未雨綢繆的智慧,臺灣或許該從金磚的行動中尋找靈感。
金磚去美元化與臺灣緊抱美元,映照出全球經濟的多極化趨勢。2025年,BRICS+擴張,邀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加入,區塊鏈支付系統進一步挑戰美元霸權。臺灣在半導體供應鏈舉足輕重,但貨幣策略的保守可能限制未來發展。若借鏡金磚國家,外匯存底多元化與貿易結算,臺灣能在變局中找到新定位。這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啓發臺灣以開放心態迎接貨幣轉型的浪潮,開創經濟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