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國民黨可以友中 但黨主席背後「有中」該當如何?
國民黨主席選戰進入白熱化,六位候選人鄭麗文(左起)、卓伯源、郝龍斌、張亞中、蔡志弘、羅智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在現任主席朱立倫確定交棒,臺中市長盧秀燕堅持不參選的情況下,雖缺乏政治明星的加持,但因涉及明年乃至2028年總統大選,已變成臺灣政壇近期「不受重視卻不能無視的議題」;不過,近日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及「戰鬥藍」領袖趙少康掀起的中共介選的問題,卻值得深思。
友中,是國民黨自前總統馬英九在擔任主席起定下的政策立場,但也因爲與民進黨抗中立場的差異,讓國民黨多年來不斷被扣上紅帽子,成爲每次選戰的緊箍咒;雖然從歷次選舉到近期的大罷免觀察下來,在國民黨從政黨員刻意對中國議題保持一定程度距離下,這個緊箍咒對選情影響,已經逐漸降低,甚至因爲操作過度,而反噬民進黨。
但不可忽略的是,國民黨因爲黨員結構關係,各候選人對「中國議題」始終無法迴避。尤其國民黨員黨員超過30萬人,其中有3分之2是65歲以上的資深黨員;這些黨員中,不僅對中國大陸有着無法割捨的情感,甚至對「統一」的期待,高過「民主價值」。這也使得每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都必須面對「深藍」與「中間路線」的抉擇。
更進一步看,擔任國民黨主席者,始終必須要面對政黨競爭下的黨外選舉,因此一方面要面對可能是「深藍」的黨員結構,另方面又必須向中間靠攏,以爭取在選戰中或得認同。而這次新主席首當其衝的,就是2026年九合一大選。如果黨主席認同的「中國」,能夠被輕易曲解爲「中共統治下的中國」,而不是「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好不容易甩掉、淡化的紅帽子,恐怕就會再被戴回。
這也就是張亞中、趙少康甘冒「黨內互打」,甚至是自揭家醜所反映出來憂慮。因爲這已不只是黨主席勝負的問題,如果特定黨主席候選人真的是在「中共介選」下當選國民黨主席,國民黨不但會從「友中」,變成背後「有中」,而且想當然耳,未來中共將可國民黨背後發揮「實質影響力」,也讓國民黨的「中國」概念質變。這甚至就不單純是國民黨政黨發展的問題。
也因此,國民黨員應該好好思考,此次黨主席選舉的「境外勢力介選」質疑,倘若是真的,就不只是「網路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國民黨乃至臺灣民主的生存發展問題。而對於這樣可能的危機,除了「黨員當自強」、「做出明確的選擇」,辦理黨務的黨中央,也應該要有明確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