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國寶外交的藝術 翠玉白菜和酸白菜的同與不同
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131件故宮文物,此刻正於捷克國家博物館「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展出。故宮表示,展出文物均置放於玻璃展櫃內,並由24小時保全系統全程監控,以確保文物安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寶「翠玉白菜」正在捷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是翠玉白菜第二次出國展覽、第一次赴歐。
故宮院長蕭宗煌說,文物的價值會隨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此次展覽尊重捷克策展人的選擇,挑選讓歐洲觀衆更「有感」的文物,如捷克人喜愛的貓、耶誕節必吃的鯉魚,就連翠玉白菜也是因爲對應捷克人的國民美食「酸白菜」。
自中國大陸遷運來臺的翠玉白菜,是故宮的高人氣國寶,蕭宗煌類比爲中歐人日常食品酸白菜,自以爲幽默,看似都是白菜,藉此拉近兩國距離,但同與不同之間,大有學問,國寶外交有藝術,不宜以此類比。
翠玉白菜,酸白菜,同爲白菜,但意義不同,酸白菜乃歐洲人經年累月的世俗生活當中,所創造出來的日常食物,是俗民生活的表徵,透過酸白菜,又如何能彰顯翠玉白菜的意義呢?
這個比喻不倫不類,不僅貶抑中華文化精緻藝術,更藐視舊時工匠的勞動成果。這塊石頭的價值,不在石頭本身,是來自工匠的勞動,將主觀的創造力植入石頭,創作翠玉白菜。
酸白菜是日常食品,有功用,可以論斤秤兩,有價格,翠玉白菜是一塊石頭,不能吃,只能觀賞,文化有價,但這是價值,非市場價格,不具實用功效的翠玉白菜,與酸白菜是完全不同領域的物品,兩者不能相比。爲何一個缺乏工具效益,也沒有實效的石頭,卻比酸白菜更吸引人,這是因爲舊時工匠的勞動創作,工匠透過人的勞動過程,把這塊石頭注入了人類主觀意識,尤其是關於生活趣味,關於美,關於昇華。翠玉白菜是日常生活昇華的產品,其意義與酸白菜,那是風馬牛不相及。
無法理解工匠創作過程的勞動意義,這是菁英者的傲慢,比封建王朝的皇帝還不如,皇帝會將酸白菜收入私人收藏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石頭因着工匠勞動創作,成就了藝術,具體展現了人類勞動無與倫比的價值,也許皇帝不知道這當中深層意義,但皇帝肯定不會將翠玉白菜視爲酸白菜同等級的物件。
故宮博物院應該是教育社會,如何尊重文化,同時體認尊敬工匠的勞動創作,從而對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謙卑,不尊重工匠的勞動價值,貶抑勞動者的藝術創造。
不倫不類的類比,將故宮所要彰顯的中華文化加以庸俗化,無法凸顯國寶外交的價值與藝術,美其名曰文化交流,實際上卻是帶着一種暴發戶心態,將這些中華文華精緻藝術品,當成是交換雙方往來的一種禮物。
將兩者類比,不僅僅讓故宮不經意地流露出對中華文化的輕慢與蔑視,更是民進黨政府在反中仇中醜中政治路線下,是如何把文化藝術貶低爲政治籌碼。
故宮對於藝術工匠創作過程的藐視,只看到翠玉白菜上面的昆蟲與菜葉的佈局,全然不理解這種佈局的創作過程,是人類主觀意識所獨有,難道故宮會把歐洲的大衛像只看到陽剛裸露,把沉思者雕像只看到是塊石頭嗎?應該是不會這樣,藝術勞動將日常昇華爲藝術創作,這種將主觀在客觀的物體上展現,是人類經過勞動過程所獨有,故宮如此輕慢翠玉白菜,無非藐視中華文化心態,只看到這塊雕刻過的石頭,對於藝術創作勞動所彰顯的中華文化底蘊,故宮完全不願意面對,庸俗膚淺地用酸白菜一語帶過。
故宮文物自日本侵略中國開始,輾轉流離,又經國共內戰,最後安抵臺灣,保存臺中霧峰,對於這批中國精緻藝術文物,副總統陳誠寧舍興建豪華官邸,也要將臺北外雙溪土地讓爲故宮建館所用,這是對於中華文化的敬重,對照民進黨政府官員的俗不可耐,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