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成高齡隱憂 預防從年輕開始 醫教4招強肌降風險

肌少症成高齡隱憂,預防從年輕開始,醫教4招強肌降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隨着臺灣人口高齡化,肌少症成爲現代人健康隱憂,許多人發現步態不穩才驚覺肌肉流失無力,骨科醫師陳建宏表示,年輕或中年時期就該保有運動習慣,攝取足夠蛋白質,這些花在預防的成本遠低於治療成本。

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質量與力量,以及身體的功能表現隨年齡下降的現象,成因包括年齡老化、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慢性疾病等。

臨牀上很多肌少症病患直到出現步態不穩、容易疲累或跌倒,從診療椅上起身需要扶診療桌時,才發現肌肉已大幅流失。

這項疾病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也增加跌倒、骨折、失能臥牀與死亡風險。肌少症帶來的併發症像是擔心大腿無力、跌倒造成骨折、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骨科醫師陳建宏主張年輕時就該規律運動,預防老年發生肌少症耗費治療成本更高。(程炳璋攝)

骨科醫師陳建宏主張從中年甚至年輕時期,即應積極的強肌健骨,非等到慢性姿勢不良,感到疼痛無力再來思考治療。

預防肌少症陳建宏建議可從日常生活着手。首先是攝取足夠蛋白質,每天攝取量依個人體重而定,均衡攝取動植物性蛋白(如魚、雞蛋、豆類等)。其次是維持規律的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如快走、深蹲、彈力帶運動等,有助於促進肌肉合成與維持肌力。第3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以促進肌肉與骨骼健康。最後是定期接受體適能檢查或肌力測試,及早發現肌力下降的徵兆。

陳建宏持續的透過衛教提醒肌少症的篩檢與健康教育。門診中主動評估高風險患者,透過物理治療師提供個別化的預防與運動建議,他認爲,民衆愈認識肌少症,愈有助減少老年失能與醫療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