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運動會有看點

圖╱新華社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預測

新聞提要■第一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大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來自16個國家共280支隊伍、帶來500多位「鋼鐵健兒」參賽,比速度、耐力、品質和智慧。儘管這些鋼鐵健兒醜態百出,仍是走向更好未來「進化」的一部分,也是這場運動會備受矚目的主要原因。

本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大會的前奏,是今年春天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當時萬人空巷。這次北京將賽事升級,不只跑步,還新增足球賽、自由搏擊、障礙賽等,讓整場賽事更添趣味。

賽事多元 趣味十足

大陸自媒體果殼針對上述比賽項目發表文章解析,首先是全球第一次全程自主五對五機器人足球賽。果殼指出,五對五難度是真的高,因爲是全靠機器人自主判斷,不靠工程師遙控,踢的好不好全靠各家獨門算法。

第一個難題是機器人的眼睛跟腳要配合得好,一摔倒就要趕快站起來。但現場仍出現好幾次一臺機器人摔倒,其他機器人跟着摔成一團「疊羅漢」的情況,最後不得不靠真人上場,把鋼鐵隊友拖下場。

起初的循環淘汰賽經常「一片混亂」,還會出現紅隊在進攻,藍隊卻傻站着。不過到了決賽,雙方已能「排兵佈陣」,合理安排進攻和防守策略,觀賞性已相當強。

自由搏擊比賽也獲得觀衆喜愛,雖然機器人動作比較慢,但沒有人類搏擊賽的殘酷,各年齡層都適合觀賽。加上現場金屬碰撞的「鏘鏘」聲、裁判也一臉正經的模樣,聽起來看起來都別有一番樂趣。

不同於足球賽,搏擊比賽時,人類會在場外用遙控器下指令,機器人再以毫秒級的時間差做出反饋。但遇到當下情況並不適合進行人類下達的指令動作時,機器人並不會執行,而是依照賽況自主判斷。

例如起身,操控員按下起身動作後,機器人會先判斷自己處於哪種狀態,再自主選擇起身的方式。這是非常考驗各隊的算法研發和賽前的準備工作。

此外,人類選手因身材不一樣,用的戰術也會不一樣,但這次所有隊伍都使用同一款機器人:宇樹科技生產的G1,身高1.27公尺,體重約30公斤,在戰術設計上就得更「玩花樣」了。

現場還可以看到搏擊機器人頭戴護具,這也不是特意學人類,而是因爲機器人的頭部比較脆弱,被擊後「腦子可能出問題」。

賽跑方面,參賽隊伍可以選擇人類遙控,也可以選擇機器人自主控制。這次比賽選擇人類遙控的隊伍比較多,以幫助機器人「大小腦分離」,機器人只管擡腿、向前、轉彎。但在1,500公尺比賽中,還是出現很多跑歪了、跑錯道、摔了,甚至不小心撞倒其他機器人操控員,造成傷人事故,違反「機器人三定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陸央視春晚表演「扭秧歌」而大放異彩的宇樹科技H1,本次賽跑囊括1,500公尺、400公尺冠軍。賽後王興興開玩笑說,「我們犯了嚴重的錯誤,就是體力不支,陪跑工作人員的體力不支,因爲機器人跑的都比人快了」。

是運動會 更是實驗場

在這場運動會上,觀衆看到的不僅是速度、力量和技巧的角逐,也是新型材料、機械結構與人工智慧在同一賽場的表現。

機器人們一次次摔倒、爬起、再度嘗試,那些看似笨拙的瞬間,其實正是未來服務社會的必經過程。賽場上的對抗,最終會轉化爲醫院裡的精準照護、災難現場的救援支援,及家庭生活中的日常幫助。

運動會既是競技舞臺,也是實驗場,更是通往未來的一扇窗口。只有在賽場上經歷測試,才能在現實中融入人類社會,真正成爲可靠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