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谷提升創新能級

隨着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深圳機器人谷和上海張江機器人谷快速崛起,創新能級不斷提升。機器人谷在產業鏈協同、生態閉環打造以及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請看記者採自一線的報道。

深圳:全產業鏈條協同發展

在深圳大學城周邊、留仙大道沿線狹長地帶中,一個機器人谷正逐步成型。這裡不僅彙集了南方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還吸引了越疆科技、速騰聚創、智平方、雲鯨智能、普渡科技等一批覆蓋機器人產業各領域的領軍企業、創新型企業入駐,成爲機器人產業創新生態高地。

近期,北京大學與智平方成立北大—智平方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致力於突破4D世界模型、端到端智能體等具身智能相關的前沿技術難題。

“機器人創業離不開頂尖人才、系統創新以及全產業鏈路配套。深圳機器人谷形成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使其成爲全球機器人創新的核心策源地。”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郭彥東說,通過與高校共建聯合研發平臺、實施技術攻關項目等方式,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有機銜接,有效縮短了原創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應用的轉化週期。

產業鏈協同爲企業創新強信心、穩動能。雲鯨智能創新(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峻彬表示,創新要素在這裡加速流動,涵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到場景應用的全產業鏈條。截至目前,雲鯨智能已累計申請技術專利超1300項,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公司正在研發下一代具身智能產品,以期爲用戶在立體空間的收納、清潔等場景提供服務。

近期發佈的《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深圳機器人企業數量達74032家;2024年新增企業14534家,同比增長39.64%;產業鏈總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2012億元,同比增長12.58%。

持續完善的創新生態讓深圳機器人產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深圳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工業機器人增長40.1%。

如何持續提升機器人產業創新能級?隨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具身智能已成爲業界共識。2024年4月16日,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在深圳成立,通過構建產業服務平臺,推動形成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羣,促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各領域的持續創新。今年3月3日,《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發佈,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深圳機器人谷所在的南山區,是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第一大區,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約30%。南山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李娟表示,智能機器人是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的重要抓手。爲了搶抓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融合發展新機遇,南山區正實施產業能級躍升行動,重點發力關鍵核心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機器人+應用示範、產業集聚發展、金融供給服務等方面,通過技術與政策雙重催化,加速構建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生態,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瞄準新方向,2024年6月,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大模型AI生態社區——深圳“模力營”在南山區揭牌,緊鄰機器人谷。“‘模力營’專注於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垂直類孵化器。”“模力營”AI生態社區現場運營負責人賀飛表示,社區爲入駐的人工智能企業提供良好優惠的辦公基礎環境的同時,可提供算力賦能、開源生態促進、創新場景孵化等一站式線上線下支持;目前,已吸引24家企業和機構入駐,接下來將結合細分產業需求,打造超越物理空間的創新載體與生態社區網絡。

“深圳機器人谷是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在鏈式聚合與生態閉環協同發展的典範,也爲我國產業升級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創新範式。”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二十一世紀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想說。(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上海: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

機械臂“跳舞”、化身物流小哥、輕鬆進行Citywalk……作爲上海科技創新核心區,張江科學城依託其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產業生態,正加速建設張江機器人谷,打造世界級機器人產業集羣。在這片4.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重點發展高端醫療機器人、特色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服務機器人。

張江機器人谷產業負責人王濤表示,2024年園區整機企業已出貨千餘臺人形機器人,2025年出貨量預計達萬臺以上,頭部企業將邁入小批量商業化時期。

走進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一臺身高130釐米左右的機器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臺小機器人叫智元靈犀X2,它可以拿針給葡萄穿線,還會騎自行車。”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智元靈犀X2擁有高自由度運動能力,搭載情感計算引擎,具備通用任務執行能力,同時還具備運動智能、交互智能、作業智能,適合科研教育、娛樂陪伴、康養陪護、營銷展演等應用場景。

與智元靈犀X2形成最萌身高差的,是在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地中心”)內,身高超過180釐米的人形機器人——青龍。青龍伸出五個手指,準確地抓取桌面上隨機擺放的麪包,再靈巧地將麪包放入旁邊的籃子裡。國地中心研發體系總監邢伯陽介紹,青龍全身多達43個主動自由度,代表了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比較高的硬件設計水平。

針對物流領域,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則帶來了物流小哥——先行者k2。採用自研算法,先行者k2擁有30公斤的大負載能力,可輕鬆搬物品,單手11自由度的靈巧手設計,可完成各類精細操作,充電1小時便能支撐8小時連續作業,使它成爲工廠流水線上的勞模。

張江機器人谷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帶動這片區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靈巧手的供應商。傲意科技創始人倪華良介紹,目前靈巧手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數月之後,今年準備擴建廠房,繼續增加產能。

機器人產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從“大腦”到算法,再到訓練的產業各環節的快速迭代升級。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彭志輝表示,“大腦”研發出來後,可以一腦多形部署在設備上,賦能傳統行業。機器人通過強化學習算法,僅憑少量人類示範和自動試錯,在一兩個小時內就能學會複雜技能。當然,更重要的是運控算法層面的突破和訓練。

在國地中心二樓訓練場上,來自全國不同廠商的人形機器人,正在蹣跚學步和抓放橘子,這是它們的集訓。據瞭解,這裡的集訓相當於給機器人建立一個標準,比如拿橘子,可能要練習1萬多次後,才能使其達到與人類抓取動作相符的水平。國地中心總經理許彬表示,國地中心的任務,就是希望可以統一行業標準,打通產業上下游,促進產業鏈的閉環。

作爲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署,今年3月,國地中心聯合上海大學、清華大學共同發佈具身智能仿真平臺——格物,創新性地引入前饋引導的強化學習技術與自適應課程學習算法,極大提升策略學習效率,進而爲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提供一站式機器人開發與測試解決方案,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最終推動行業的快速升級。

與此同時,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源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數據集Fourier ActionNet,併發布全球首個全流程工具鏈。“我們做開源的宗旨,就是希望加速行業社區探索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的進程。”傅利葉產品研發總監蔡宇聖說。

產業加速發展同樣離不開政策支持。2023年10月,上海發佈《上海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將上海打造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2024年10月,《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正式發佈,提出到2026年,推動浦東成爲上海乃至全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核心引領區;同年12月,上海市印發《關於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經濟日報記者 唐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