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重倉數據揭示:算力產業鏈成資金新寵,WAIC釋放“未來感”

財聯社7月30日訊(記者 吳雨其)2025下半年,人工智能再一次被推上話題榜。剛剛閉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不僅是一場展示未來科技的盛宴,更是一股迅速傳導至資本市場的強烈信號。開幕當天,展館人頭攢動,機器人在人羣間穿梭,靈活地遞送飲品、與觀衆對話互動;巨型屏幕上,大模型實時生成的視頻和語音演示震撼全場,觀衆的驚歎聲此起彼伏。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直接呈現未來應用場景的展示。智能體在數秒內完成複雜任務,人形機器人精準執行端盤和搬運動作,智算中心的演示臺上,AI模型訓練速度被現場實時投影出來。

這種將尖端技術直接“搬到眼前”的場景,讓AI不再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以可觸摸、可感知的形式呈現。展廳裡,企業展位被圍得水泄不通,人們不時舉起手機記錄下這一幕幕新奇景象。AI與算力的力量,第一次如此具象地擺在公衆面前。

資本市場的熱度幾乎與展會同步升溫。大會期間,多隻AI與算力相關概念股放量走強,公募基金的持倉報告也顯示出算力產業鏈的集中加碼。隨着技術突破、政策助力與資金流入的疊加,下半年AI及算力板塊的關注度正持續攀升,產業鏈的擴張與資本的共振,正在構築新一輪科技週期的起點。市場人士直呼:“AI熱遠沒到頭!”

人工智能大會釋放的“未來感”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不僅是產品發佈的舞臺,更是將“未來感”拉到眼前的一次集中演示。從展館入口到核心展區,AI技術滲透到幾乎每個環節。人形機器人在展臺間靈活行走、與觀衆對話,能熟練完成端盤、整理、指引等動作,彷彿預演着未來服務場景。智元機器人展臺前,觀衆排起長隊,只爲體驗最新一代智能體在語音交互與精準操作上的進化速度。

算力和AI的緊密關係在展會上被放大。天津移動在智算中心展示區帶來了採用國產TPU芯片的計算平臺,現場實時演示大模型訓練與推理速度,引發圍觀。天津移動網運中心算力平臺維護支撐室經理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新型架構的算力平臺,讓企業像用電一樣便捷地獲取計算力。”

中昊芯英創始人及CEO楊龔軼凡則在接受財聯社專訪時直言,“AI芯片行業仍處在早期階段,但大模型和智能體的爆發讓國產算力迎來了窗口期。未來三到五年,中國必將走上多技術架構並行的路徑。”他特別強調,降低算力成本、提升效能是推動AI商業化的關鍵,“下一代芯片會實現性價比的成倍提升,這是產業落地的必由之路。”

基金重倉數據揭示:算力產業鏈成爲資金新寵

從資金面看,算力產業鏈在二季度成爲公募基金重點配置方向。銀河證券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主動偏股基金增持市值排名前十的個股中,算力概念佔據四席,其中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新易盛,以及PCB廠商勝宏科技和滬電股份表現尤爲突出。

勝宏科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該股股價自2024年低點以來累計上漲超過10倍,二季度新進重倉該股的公募基金數量達到213只,持倉市值高達197.7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高漲幅背景下,仍有大量基金在二季度主動加倉,顯示資金對於其成長邏輯的堅定認可。

光模塊領域同樣受到高度關注。新易盛在二季度獲得630只基金的重倉持股,持倉市值達191億元。業內基金經理指出,“AI大模型訓練需要高速率光通信,光模塊需求持續提升,直接推動了龍頭企業的訂單增長。”中際旭創作爲行業另一家核心企業,也在二季度獲得594只基金配置,成爲資金集中佈局的重點標的之一。

PCB環節的滬電股份亦不容忽視,其二季度獲得333只基金重倉,主要受益於高算力服務器對高層數、高精度PCB板的需求提升。機構普遍認爲,隨着AI服務器和智算中心的快速擴建,PCB作爲核心底層支撐環節將維持高景氣狀態。

從股價表現來看,這些龍頭企業的走勢同樣印證了資金的集中配置效應。數據顯示,勝宏科技年內漲幅高達358.18%,自2024年2月低點以來累計漲幅達到1189.99%;新易盛年內漲幅131.50%,中際旭創與滬電股份的股價也分別錄得71.20%和39.63%的漲幅。

不過,財聯社記者發現,多數公募基金爲本輪行情的後半程才陸續買入。以一年半內股價翻十倍的勝宏科技爲例,在2023年末,該股僅有29只基金重倉持有,去年一季時爲47只,去年二季、三季爲136只、164只,去年年末再減少到128只。其中,富安達科技領航在今年二季度仍重倉勝宏科技,該產品已連續5個季度連續重倉持有。

一位不具名的科技主題基金經理指出,“從美股到A股,AI服務器訂單增長的帶動效應已經傳導至光模塊和PCB產業鏈。隨着算力投資週期延續,這些企業有望維持較長時間的高景氣。”

AI、算力和機器人交織的未來

AI與算力的長期價值已成爲共識。楊龔軼凡指出,“AI推理業務量仍在初期,未來5到10年是關鍵成長週期。在未來可見的3-5年內,中國肯定是多芯、多技術路徑的發展模式往前推進芯片AI產業的發展。算力成本的降低,將直接決定AI商業化的深度與速度。”他提到,具身智能的快速崛起源於大模型的發展,“端到端模型讓無人駕駛從L2跨越至L5成爲現實,這也爲機器人等具身智能的商業化提供了可行路徑”

太極股份數字基礎設施業務集團總經理孟凡池則強調,“當前從服務器散熱到異構協同,再到網絡架構標準化,算力生態仍有大量優化空間。只有這些環節實現協同,算力才能真正成爲推動AI普及的基礎。”

基金經理們普遍樂觀地認爲,隨着智能體、機器人及多模態應用的發展,AI的需求將進一步放大。一位科技主題基金經理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具身智能的商業化有望進入落地階段,這將對算力和硬件產業鏈提出更高要求,也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機器人行業二級市場投資中,中歐中證機器人指數基金經理宋巍巍認爲投資者要適當的樂觀。資本投入會推動產品進化,產品進化又會推動資本投入,資本對於高科技行業非常重要,沒有資本市場繁榮,就沒有機器人企業有足夠資金在沒有完全商業化的情況下去持續研發投入。

“這個過程中一定有很多質疑聲音,二級市場的樂觀不是在所有人樂觀的時候我更樂觀,而是在市場有回調的時候繼續樂觀,其他人悲觀的時候繼續樂觀。產業鏈的變化是逐步演進的,產業資本應該做到量入爲出,資本市場除了在高潮期給產業輸送資金,也應該儘量在產業週期底部給予支持。”他強調。

宋巍巍表示,未來兩年,隨着機器人整機廠的上市,千億級別市值整機廠的出現,會繼續推高機器人投資熱潮,一方面加快人形機器人產品的進化,另一方面加速泛機器人產品的商業化落地,如無人機,無人零售,無人物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