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春耕提速增效
這段時間,產糧大縣浙江餘姚的廣袤田野上,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春耕景象:培育秧苗、翻耕田地、田間管理……
在位於黃家埠鎮的區域性水稻育秧中心,全自動化育秧流水線正開足馬力,擺盤、撒土、播種……一道道工序精準銜接,智能協同的四軸機械臂忙碌不停。“1個機械臂每15秒就可以抓取10個秧盤,2條育秧流水線每小時可育秧2000盤左右,而且人工減少一半,育秧週期也從原來的40多天縮短到30天左右。”該育秧中心負責人餘軍林介紹,今年該中心計劃培育早稻秧苗4萬多盤、晚稻秧苗38萬盤以上,可供機插早稻1000多畝、晚稻1.5萬多畝。
“嘟嘟嘟……”在馬渚鎮開元村,兩臺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田間靈活地轉彎、掉頭,進行翻耕作業。它們依靠着預先設定好的程序和高精度衛星系統,沿着既定路線行駛于田野中。餘姚春耕生產機械化作業已成爲常態,農業新質生產力正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陽明街道芝山村,種糧大戶杜祖善正在操控植保無人機進行小麥赤黴病的飛防作業。伴隨着螺旋機翼“嗡嗡嗡”的轉動聲響起,一架滿載防護藥劑的植保無人機平穩升空,細密的霧滴隨之飄落在綠油油的葉片上。“以前人工施肥,一個人一天只能打10多畝,勞動強度大、效率也低。現在,一架無人機一天可以作業100多畝,而且噴灑霧化均勻,防護效果好。”杜祖善說,“有了這些先進的農機設備,種地輕鬆多了,我今年打算多種100多畝早稻。”
餘姚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總站介紹,今年,餘姚市已落實早稻種植面積約10萬畝,744臺大中型翻耕設備、452架植保無人機、556臺插秧機已準備就緒助力春耕生產。廣大農業技術人員也紛紛深入田間地頭爲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經濟日報記者 鬱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