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鍾玲/雙青和雙紅(下)

普渡庵的智能住持,在客堂接見吳夫人一行四人,住持相貌清癯而莊嚴,問說:「夫人遠道來小庵參拜,所求爲何?」

吳夫人說:「外子患病,如得菩薩解厄,願傾囊捐資寶庵。」

智能住持望一眼夫人身邊的三位年輕女子,微笑說:「小庵略有薄產,出家人粗衣淡飯就足夠了。現在我缺的是徒弟。」

吳夫人懂她的意思,誠心地說:「如果外子病能痊癒,我願舍一個女兒來寶庵出家。」

她們四人在普渡庵住三天,禮拜觀音菩薩,彩雲觀察出家人的生活雖清苦,她們的面容卻平靜而愉悅。

四人回到江陰城,吳居士的病情開始有起色,二十天後居然痊癒了。吳夫人對吳霞、吳嵐說:「你們兩人,哪一個願意爲父親還願,去普渡庵出家?」

她們一個十八歲、一個十七,都正在議婚,尚未許配。兩個低頭默不出聲,心中卻念着媒人口中的對象,看她們樣子就知道不願意,夫人臉上出現怒氣,這時彩雲走上前說:「我願意代小姐出家,圓夫人的大願,而且我本來就嚮往出家。」

夫人寬心地笑着說:「老爺和我會收你爲義女。」

吳家辦正式收義女的儀式,在中庭席開五桌,宴請族人,彩雲當衆對吳居士和夫人行跪叩大禮,夫人送她金碗筷和長命鎖。

自此吳夫人對彩雲非常疼惜,她親自跋涉長途送彩雲到普渡庵,剃度安排在她們抵達的第三天,農曆11月17日,爲阿彌陀佛的生日。此時定華尼師,就是姊姊江雙青,已經受過具足戒,智能住持猶如未卜先知,令定華代爲操刀。剃度儀式開始,住持入殿上座,彩雲和另一位求度者着俗裝跪拜,住持開示後,求度者轉身向雙親跪拜辭別,吳夫人對彩雲含淚微笑。做完懺悔儀式,接着是剃度。

定華走到彩雲身旁,因爲是冬天,尼師都戴着僧帽,所以彩雲看不見姊姊後腦勺的藍斑。但是當兩人四目相對,都覺得詫異,因爲對方長得很像自己。定華剃到她左鬢,發現那個銅錢大小的紅斑,心跳加速,「是妹妹嗎?」她加快剃髮速度,等她看到右鬢處的紅斑,想要抱住妹妹,心中喊:「感謝佛祖庇佑!」但到底出家修行兩年,有「定」的功夫,沒有露出太多激動。彩雲得賜法號定雲。

儀式完畢,定華把定雲叫到無人處,問:「師弟的乳名是不是雙紅?姊姊是不是叫雙青?」

定雲訝異地瞪着她:「師兄怎麼知道的?」

定華脫下僧帽讓妹妹看後腦勺的藍斑,分別十六年的姊妹,擁抱痛哭。定華說:「父母親都很健康,兩個哥哥也都娶妻生子,跟着父親作生意。我們家商號十年前搬到無錫城,下午我們跟住持告假,進城拜望父母去!」

住持和吳夫人都嘖嘖稱奇,也爲她們欣喜。下午兩姊妹前往無錫城的江府,直入大廳,定雲跪倒江夫人跟前痛哭,痛哭十六年來的流離和委屈。夫人見這位陌生的尼師在跟前哭,滿臉訝異,定華忙把妹妹的僧帽脫下,夫人見到兩個紅斑,大叫「雙紅我兒!」緊緊抱住失散的寶貝,父親江老爺站在一旁垂淚。大家情緒平靜下來後,江夫人說:「你們兩個如果不是出家,怎麼會剃髮?就是因爲把頭髮全剃乾淨,纔會見到圓斑,才能相認。如果沒出家,即使相逢,也不可能認出是姊妹。一定是觀音菩薩保佑,纔有這奇蹟!」

命運牽引姊姊親手剃度妹妹,這緣分兩人特別珍惜,雙雙發誓要報答師德和親恩。她們一起修行,妹妹不識字,但很聰慧,姊姊解釋佛經的文義,她一聽就懂。她們每隔十多天去城裡探訪雙親,常和大哥二哥闔家團聚。家族聚餐時,江夫人令廚房精心烹調素食,所以江家三代都改吃素,江家大小又常出城來普渡庵探望她們,久而久之連兩位哥哥和家人都信佛了。十多年後,大哥、二哥各有一個女兒拜姑姑爲師出家。

定雲對義母吳夫人也很孝順,每兩、三個月坐船去江陰城探望。兩個女兒嫁了後,吳氏夫婦頗爲寂寞,定雲教他們唸佛的方法,要字字清晰,勿雜妄想,口心俱念,並教授如何迴向淨土,每次探望都帶給養父母法喜。吳霞嫁過去,夫家就家道中落,她連生四個孩子,第六年病死了。吳嵐的丈夫風流成性,寵妾滅妻,她只生了個女兒,鬱郁而卒,她丈夫根本不管這個兩歲的女兒,吳夫人把她帶回家養。定雲三十歲那年義父病逝,三十一歲時義母也過世,吳夫人遺囑分給定雲八百兩金,外孫女也交給定雲教養,她在普渡庵長大,十四歲出家當沙彌尼。

民國六年,1917年,定雲的父母雙雙過世,享壽逾八十,當時爲人瑞。佛教家風的確不同,兩個哥哥不依習俗分盡家產,把遺產三分之一給兩個妹妹。她們也無私心,遺產全數用來購買田地,僱佃農耕種,收成全部供養普渡庵僧伽。自父母過世,姊妹發願閉關三年,修淨土法門,迴向給出家衆和雙親。圓滿出關後,姊妹專心修行,過午不食、夜不倒單,持戒精細嚴謹。她們只教信徒爲善戒殺,教授如何清心念佛,如此而已。兩位尼師先後圓寂,法相莊嚴,享壽六十八,時爲1930年代,抗日戰爭開始之前。

兩位尼師五十歲前,即父母過世前,每隔十多天就回家省親,達二十多年之久,你會問,她們怎麼出了家還老回家呢?難道盡儒家孝道,比修行更重要嗎?我們可以由另外一個角度看,社會不接受比丘尼登壇宣講佛法,比丘尼跟比丘相比,地位低下,像定華、定雲這般,一方面盡孝道,一方面用佛法影響家人、家族,也不失爲比丘尼宣揚佛法的好途徑。

(參考釋震華《續比丘尼傳》卷六〈無錫普渡庵尼定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