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鍾玲/碧雲寺出家:有修有證的如智尼師4-1
傳統佛教的出家人,有些畢生追求了生脫死,最好能夠「即身成就」,就是指在這一世將凡人肉身轉化爲不入輪迴的法身,直接成就果位。如何能證明這成就呢?就是圓寂後獲真身舍利,像六祖惠能,或者是荼毗時燒出舍利子,這種例子非常多。這些事例就叫「有修有證」。他們會修成不同層次的果位,最高的果位是成佛,其次菩薩,依次而下爲羅漢四果,即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臺灣千佛山系的開山祖白雲老和尚(1915-2011),曾培養出獲阿那含果位的如智尼師,她於1976年農曆9月10日圓寂證道。白雲老和尚禪密兼修,爲臨濟宗法脈第四十代,他的密法傳自能海大師(1886-1967),也傳承了印度苦行僧讖託那庫瑪的梵密。
如智尼師俗名林阿雪,1941年出生嘉義縣六腳鄉崩山村一個貧寒家庭。父親在村子北邊的北港溪捕鱉,維持生計。她上有兄姊,下有弟妹,因爲忙於家務,沒去上學,連小學都沒有讀過,只在長大後讀過兩年民衆補習班,略識些字。1964年林阿雪二十三歲,聽說有一位大陸高僧來臺南白河縣的碧雲寺,就上關子嶺,她到寺院那天,白雲老和尚抵達不到一週。
1960年代主持碧雲寺的僧人主要經營神壇,也有比丘尼羣,帶頭的十妙尼師收了十多個出家女弟子。十妙在私塾讀過漢書,會說國語,她聽聞白雲老和尚最近在彰化印心寺、高雄佛教講堂、屏東超聖寺、獅頭山金剛寺等,講經說法、講叢林規範行儀,於是請他來碧雲寺做常住導師。老和尚在1964年農曆8月13日踏進碧雲寺山門。
碧雲寺是觀光勝地,遊客如鯽,尼師們帶着十多位常住女居士,負責勞務,包括香積廚、清掃、菜園等。碧雲寺只留認真工作的老實人當常住,其中一位中年居士陳員很喜歡修行生活,她光復沒多久二十多歲就住進來了。1964年那天中午陳員在廣場曬花生,看見有位五十歲左右的行腳僧走進山門,赤着腳,背上扛個大行李架,掛着草鞋,架上有尊小佛像,架旁插一把雨傘。他走到她跟前,說她聽不懂的國語,她就跑進去叫醒午睡的十妙說:「那個大陸和尚來了,趕快去見他!」接着陳員準備一臉盆水,給老和尚洗腳。
陳員在老和尚抵達第二天體驗到真正的修行生活,他規定寺裡的常住居士也要參加早晚課。陳員清晨四點二十分就到大殿,排在出家尼師後面,她看見披上袈裟的老和尚,莊嚴如菩薩,雖然她聽不懂他帶的課誦,可是他的梵唱撫慰了她的心靈!次日陳員跟十妙尼師說:「我想皈依白雲老和尚。」
十妙說:「我會安排你們皈依的日子。他幫我們訂下很好的規範,我也打算將來帶弟子皈依他。」
林阿雪拜見十妙尼師時,說想修行,做碧雲寺的常住。十妙看她體型削瘦,卻很結實,眼中流露堅毅的神情,全身有股衝勁,就準她留下。阿雪當天參加四點的晚課。生平第一次做課誦,覺得老和尚帶的梵唱震撼整個大殿,震動她的心靈。晚上又適逢每週三次的佛法開示,法堂裡有二十位比丘尼和居士聽講,他說湖南口音的國語,阿雪只聽懂少許,還好有十妙幫忙翻譯爲臺語。那個星期她聽了三次開示,知道她找到師父了,她要跟這個外省和尚出家!
老和尚那幾次的開示內容,包括:「做早晚課是爲什麼?」、「什麼是了生脫死?」早課是對「天道」衆生說法,由於天道衆生享受福報,意念想到的或眼睛看到的都令其安樂。所以他們要修行很難,早課提醒他們,福報再大,享用完了還會墮入輪迴,所以要修行、要護衆生。晚課是出家人爲四道衆生──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說法、施食、皈依。所以做早晚課要認真。「了生脫死」的「了」字指對自己的人生要明明瞭了、明明白白,要明白因果,把一切業都清淨,且不再造業,還要見道、成道,如此不再墮入六道輪迴,才能「脫死」,由死亡解脫。聽得阿雪如醍醐灌頂,心嚮往之。
老和尚駐碧雲寺一個多月,陳員和阿雪皈依了他。駐錫三個月後,十妙也帶着弟子皈依。每天早齋後的出坡,都由他親自帶領,修葺道場、種蔬菜。他注意到只要是他下的指令,阿雪會用拚命三郎的精神奮力做,陳員則會細心地完成工作。一天下午老和尚一個人盤坐在寮房的榻榻米上,阿雪找到時機,跪在他面前說:「弟子決心出家,師父慈悲,請幫我剃度。」
他沒有迴應,繼續低眉靜坐,她虔誠地跪着,由下午跪到黃昏,他纔開口:「起來說話。」
她站起來,雙手合十。他問:「爲什麼要出家?」
三個月下來,阿雪已聽得懂他的湖南腔,答說:「求脫離苦難,成就佛道。」
他知道來了個求究竟的弟子,說:「跟我出家非常清苦。」
「不要緊。」
他說:「受教誨更苦。」
「您不是說過玉不琢不成器?」
「被琢磨很不好受!」
她由衷地說:「我會歡喜承受。」
老和尚點了頭。1964年農曆12月8日,陳員出家,法號如本;林阿雪出家,法號如智。這是老和尚首次收比丘尼弟子。幾天後,一位目光炯炯、面貌清癯的老僧來到碧雲寺,他是白雲老和尚的師父,虛因老和尚。他私下觀察二人,跟白雲老和尚說:「如智會有成就。」做師父的知道,要對如智進行嚴格訓練。
他教導如本和如智按照古法制僧衣,用黑墨水來染粗布,親手剪裁、縫製羅漢褂和褲子,製作道地的壞色衣。寺裡的人背後竊笑:「這羅漢褂衫褲真寒酸!」
她們卻安之若素,因爲這是師父教她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