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碧雲寺的中山紀念遺蹟
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位於香山腳下的碧雲寺,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規模擴建。其坐西朝東,依山就勢建六層院落,層層疊起,頗有氣勢。寺院內有四處與中山先生有關的紀念地。
孫中山紀念堂
進入碧雲寺山門,穿過彌勒佛殿、丹青閣,拾階而上,便來到孫中山紀念堂前,這裡原爲普明妙覺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後,靈柩移至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1929年5月移靈南京前,在普明妙覺殿舉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動。之後這裡被闢爲“總理紀念堂”。1956年更名爲“孫中山紀念堂”,宋慶齡親筆書寫了“孫中山紀念堂”匾額。
紀念堂正中是一尊孫中山先生的全身塑像,高2.9米,由三塊漢白玉雕刻而成,展現了中山先生推翻帝制時的勃勃英姿。南側的展櫃裡陳列的是中山先生的遺著和遺墨。北側陳放的是前蘇聯政府敬送的玻璃蓋鋼棺。由於鋼棺運送到北京時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入殮達半月之久,未曾使用,之後將它停放在這裡作爲對中山先生永久的懷念。在紀念堂兩側的牆壁上鐫刻着中山先生致蘇聯政府的遺書。
紀念堂兩側設置了圖文音像資料的展室,展現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以及與碧雲寺的淵源。
孫中山紀念碑
參觀紀念堂後,向西而行,拾階而上,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在其北側豎立着一座漢白玉六面棱柱體石碑,高約3米,每邊長約0.5米,碑的頂部爲錐形碑首。碑身東面雕有孫中山先生頭像,其上側刻有“孫中山先生遺像”七個字,頭像下爲紀念中山先生兵工政策六十四字銘文:“幽昭明德,燕山之陽。肅肅靈所,寐寐馨香。大道之行,主義是昌。榖我平民,思韙用光。平治道路,和我周行。兵工政策,意美法良。遐邇崇仰,悠悠無疆。銘石紀念,永矢弗忘。”落款爲:“中華民國十八年三月五日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四軍團總指揮方振武敬立”。
石碑另外五面亦有銘文,皆爲孫中山先生髮表的第一、二次兵工宣言內容。碑身東北向鐫刻:“兵工修治道路工事日繁越有生產發達之象總理第一次兵工宣言”;西北向鐫刻:“改兵爲工於工事最有經濟”;正西向鐫刻:“總理政策以實行兵工爲歸依”;西南向鐫刻:“實行兵工制度雖給加倍之餉國家猶爲合算總理第二次兵工宣言”;東南向鐫刻:“兵化爲工扵兵之自身最爲適宜而有利”。字跡多爲隸書,質樸而厚重。
1929年5月26日,將孫中山靈柩由碧雲寺移至南京前,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四軍團總指揮方振武將軍率部下,義務將碧雲寺通往京城的道路進行整修,以便搭載孫中山先生靈柩的車輛平穩通過。道路修繕後,爲紀念義務修路,特立紀念碑——“修路紀念碑”。因碑上刻有孫中山先生第一、二次兵工宣言的內容,被稱爲“孫中山兵工政策紀念碑”“方振武築路碑”,又因其雕刻有孫中山先生雕像,也稱“孫中山畫像紀念碑”“孫中山紀念碑”。最初豎立於頤和園東宮門外“涵虛罨秀牌樓”,後因拓展道路,於1983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園林局將碑遷移至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的東南側。
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由紀念碑向東北而行,便來到金剛寶座塔下,其基座內嵌有“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在社會各界舉行了隆重的公祭之後,其靈柩於4月2日移至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直至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後移往南京。移靈時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從楠木棺內移至歐式銅棺中,換棺時從遺體上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安放在原厝的西式楠木棺內,封存在金剛寶座塔中。故將曾停放孫中山先生及衣冠封存謂之“總理衣冠冢”。1949年以後更名爲“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中山柏
金剛寶座塔下有石階,可攀至寶塔之上。塔頂部基座後側,有一株樹齡300餘年的側柏,高約6米,因枝分九杈,酷似九龍騰舞,故名“九龍柏”,也稱“中山柏”。
“九龍柏”因何又稱“中山柏”呢?其淵源可追溯百餘年。
1912年8月,孫中山先生二次到北京。期間在孔祥熙的陪同下,來到香山碧雲寺,登上金剛寶座塔的塔頂,觀覽京西風景。
當他走到塔頂基座後側時,看到一株有九個枝杈的柏樹。觀其樹形,當爲百年以上的古樹,但不知何故,這株柏樹卻被繩索纏繞,上面還壓着石塊,已瀕於枯萎。中山先生圍着這棵柏樹仔細觀看後,隨手把纏繞在樹上的繩索解開,並清理了壓在上面的石塊。柏樹的枝杈隨即舒展開,如釋重負。隨後令寺內的僧人提來兩桶清水,親手澆灌於樹下。並告知僧人,要適時對古樹予以澆灌,使其得以滋潤而長生不萎。僧人連聲應允。
而今,這株孫中山先生扶植過的柏樹長勢良好,粗幹盤曲蒼虯、巨冠參天如雲,生機盎然,並以漢白玉圍欄護之,豎牌明示,由此成爲碧雲寺內重要的人文景觀。1988年被定爲一級古樹,爲園林部門重要保護的古樹名木。
多年前金剛寶座塔尚可登臨,而今出於安全考慮已封閉。幾年前筆者曾登臨寶塔之上,觀賞了那棵“中山柏”,並拍照留念。文並供圖/戶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