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做什麼夢 是因爲睡不穩
有些人認爲「做夢」害人睡不好,其實正好相反,經常記得夢境的人,可能反映出睡眠結構不夠穩定。(本報資料照片)
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有些人認爲做夢導致睡眠品質不好,其實正好相反,經常記得夢境的人,可能反映出睡眠結構不夠穩定。醫師指出,90%的夢境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當睡眠不穩定時,容易在快速動眼期之後醒來,便會記得剛纔的夢境,因此誤以爲是做夢造成睡眠品質不佳。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明,人們並非一覺到天亮,每晚會經歷3到5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約爲90分鐘,包括「快速動眼期」和「非快速動眼期」,後者又可分爲「淺眠」、「中度睡眠」和「深眠」三期。
爲什麼有些人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夢境,有些人卻彷彿一夜無夢呢?李信謙說,睡眠的順序通常從淺眠開始,依序進入中度、深度睡眠,再反轉回到淺眠,接着進入快速動眼期。而夢境大多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如果睡眠結構穩定,在快速動眼期之後又順利進入其他睡眠階段,夢的記憶可能就被洗掉了,相反地,若睡眠不穩定,較容易在快速動眼期結束後就醒來,便會記得剛纔的夢境。
李信謙指出,做夢是正常生理現象,但如果出現頻繁、重複的惡夢,也就是「夢魘」,可能和遭受重大創傷壓力有關,需要特別留意。有些人受到藥物或神經退化影響,睡覺時會把夢境「演出來」,例如拳打腳踢等動作,稱爲「快速動眼期行爲障礙症候羣」。
至於俗稱的「夢遊」,其實多數和做夢無關。李信謙說,英文sleepwalking翻成「睡遊」更適合,常見於小朋友或青少年,發生在深度睡眠期,把白天生活中的定型化動作重新演繹出來。
另外,有些人會反覆夢到相同的情境,李信謙分析,心理學角度來看,可能是內心有一些固定的、需要被解決或探索的情結;若從生物學角度解釋,則可能是大腦在快速動眼期鞏固記憶時,就像電腦會出現螢幕保護程式般,將過去某些鮮明的記憶「浮現」出來。(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