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放開傳聞又瘋傳,交易所約投行做宣導?放開門檻?求證:多爲假消息

財聯社2月28日訊(記者 趙昕睿 林堅)“通知讓抓緊報好企業,未盈利企業IPO也開閘”,有關IPO發行放開的各種說法一時間令市場或振奮,或不安。且有三個傳聞版本不斷演繹:

率先傳開的就是午後最出圈的發言,有創投人士表態“IPO可能常態化發行,並稱昨日已接到交易所通知,有好企業趕緊申報”;緊隨其後,又出現“很多券商接到了交易所的通知,要求有好的企業就儘快申報,積極準備申報材料”的寬泛版本;到了傍晚,IPO放開傳聞再度升級,“說交易所已經在約各大投行的時間做宣導了。聽說的版本是科創板門檻適當降低,主板開放消費類,明天下午上交所有培訓,聽說是會放開點,每年100-150家左右”。

實情如何?IPO發行近期有何變化?財聯社記者向券商、投行、保代以及創投機構等進行了解,並梳理了目前瞭解到的情況,整體來看,一些說法其實在“科八條”等政策中已經明確,其他多個爲演繹的假消息。

關注一:是否有明確文件和通知?答案是NO

受訪多位投行人士均一致表示,目前包括交易所在內的相關監管系統部分未以正式文件、官方通知形式下發申報指引,券商未收到相關明確通知。

類似“約各大投行的時間做宣導了。聽說的版本是科創板門檻適當降低”,這類傳聞更是假消息。

當然,從程序上來看,當前申報通道始終處於常態化開放狀態,優質企業可隨時按既有流程申報。

對於爲何對申報指引這件事敏感,個別投行人士直言,主要是現行上市標準雖然存在適用未盈利科創企業的財務標準,但二級市場尤其在行情較爲低迷的當下,對未盈利科創企業的上市容忍度較低,審覈企業上市時也較爲謹慎,導致相關企業的上市進展較爲緩慢。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共計發行102家IPO,募資金額爲662.80億元,與2023年相比,同比分別下降67.52%、81.54%;同時,IPO撤否量居高不下,達到近年來的峰值。從2025年數據來看,目前僅有13家企業成功上市,其中科創板和創業板各有4家,北交所2家,合計佔比近77%。

如何看傳聞提到的“預計每年約150-200家,即一週約兩三家”“每年100-150家左右”?事實上,150家的提法,在年初各券商的研報上早已有估算,是市場上傳播已久的一種預期猜測。綜合多位券商投行人士的觀點來看,通常情況下,每年IPO家數並不是規劃出來的。

僅個別投行人士稱,此次傳聞與此前已經在市場和業界有過出現討論的“邀請制”有關,對投行和項目都有了一些傾向的引導。不過也有投行負責人對此表示並不認同。記者留意到,在邀請制類似的表述上,不同投行有關負責人的態度有明顯出入。

比較明確的主流觀點有兩種。

記者也從創投公司相關人士瞭解到一些關鍵因素。有關IPO常態化發行傳聞與當下港股遞表熱情高漲或息息相關,特別是在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優化審批流程的背景下,IPO赴港上市審批流程也大大加快。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已有41家企業向港股遞表,較去年同期12家相比增長3倍以上。市場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升溫。

有投行人士針對今日IPO相關傳聞強調道,“抓緊申報好企業”不僅符合監管導向,審覈標準也受到市場積極鼓勵。推動更多好企業、優質企業上市纔是券商投行共同發力的目標。

關注二:IPO預期、前景在哪?科八條等政策已明確

多家券商投行負責人表示,未收到專項通知。

但近期投行圈對政策動向的探討熱度顯著提升,部分投行已着手梳理儲備項目,方向就是科技創新有關企業,如未盈利科技型企業,還有可能形成產業併購的項目。兩項業務並行也是加快建設一流產業投行建設的核心引擎。

部分投行人士對IPO市場前景持樂觀態度。認爲“大時代即將恢復”,並推崇“新常態化”這個理念。從2024年四季度行情來看,各項數據顯現IPO新常態正在形成,輔導備案數量回暖的同時,北交所正成爲券商佈局熱土。

監管層明確表態過,要建立健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硬科技”企業股債融資、併購重組“綠色通道”。以當前實際情況看,以優質未盈利“硬科技”企業爲例,可視自身情況選擇“預計市值+營業收入”“預計市值+研發成果”等不同標準申請上市,目前已有50餘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

證監會2024年正式對外發布的“科八條”中提到,穩步推進深化科創板改革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地,動態評估優化相關制度規則,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後,再平穩有序推向其他市場板塊,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功能。如此來看政策端的鼓勵很鮮明,不僅限於科創板。

目前來看,無論是新股還是在審企業,大多聚焦先進製造、新能源等領域,創新屬性較強,也是國家政策和市場主要關注的方向,這也爲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渠道,有助於企業高質量發展。且從行業分佈看,消費、科技、工業及醫療等佔比較高,科技屬性較強。

受訪對象普遍認爲,當前傳聞與監管層“培育硬科技、服務雙循環”的戰略部署匹配,並沒有超預期。與之有關的政策、提法、表態在過去一年非常密集,就比如“科八條”。

就在最近,在《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中,證監會明確進一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並列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多個戰略性產業。

據記者瞭解,監管部門將優化科技型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實施好“併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強鏈補鏈等實施併購重組,優化併購重組估值、支付工具等機制安排。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臨近全國兩會召開節點,有投行人士分析稱,兩會對IPO市場發行或有增量政策,相關預期有所提升。傳聞掀起大規模的討論,核心也與市場主體對政策紅利的期待強烈有關。

關注三:如何精準識別科技型企業?怎樣支持優質未盈利企業上市?還要科學辨別

在採訪過程中,受訪人士也多次提到了對於如何精準識別科技型企業、怎樣支持優質未盈利企業上市這個維度的思考。相關企業不符合審覈標準導致資產荒是更需關注的問題。

科技型企業的估值標準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點,目前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標的資產價值評估主要有收益法、市場法、資產基礎法三種基本方式。在實踐中,由於科技型併購重組標的的經營和財務數據普遍不完整,價值比率難以確定,導致市場法中的上市公司比較法和交易案例比較法操作難度較高,此外,科技型企業固定資產普遍較低,資產基礎法的適用性也不足。

對於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目前審覈過程中對於IPO企業一般性的行業與技術問題,以交易所、證監會等監管部門判斷爲主,此外上交所內設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主要爲科創板上市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技術諮詢,而對於一些複雜或無先例的技術創新問題判斷,監管部門則會向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或專家進行諮詢。

然而,這種評價機制下容易導致路徑依賴,即監管部門依賴歷史經驗判斷,對於那些新技術、新模式在“看不懂、看不清”的情況下會過於謹慎,再疊加一些財務、法律問題,容易“錯殺”某個技術創新較爲突出的企業。因此,對科技創新的評價不能是簡單的“貼標籤”,而是要進行科學辨別,廣泛聽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