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最新估算:臺灣購買力平價人均GDP「超越南韓」 狠甩2萬美元

▲南韓物價上升壓力明顯,實際購買力落後臺灣。(圖/VCG)

記者羅翊宬/編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指出,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臺灣今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達8萬5127美元,較南韓的6萬5080美元高出約2萬美元。這意味在實際生活水準,臺灣人平均享有的購買力明顯優於韓國人,而南韓即使以名目GDP計算,也將在22年後首度被臺灣追上。

根據韓媒《朝鮮日報》,韓國銀行(相當於央行)於今(21)日引述IMF統計數據指出,今年南韓PPP基準人均GDP預計爲6萬5080美元,較去年的6萬2885美元成長3.5%。該數據反映出在考慮物價與實際購買能力後,每人所能負擔的生活水準。IMF每年會依據購買力平價進行估算,讓各國之間的生活水準能夠更公平比較,物價較低的國家其PPP數值通常會較高。

IMF歷年數據顯示,南韓PPP基準人均GDP自1980年的2200美元逐步攀升至1990年的7741美元、2000年的1萬7432美元、2010年的3萬2202美元,2020年達4萬7881美元,今年則預估爲6萬5080美元,全球排名第35位。

然而,同期的臺灣在各階段都保持領先南韓的地位:1980年爲3214美元、1990年9534美元、2000年2萬463美元、2010年3萬6619美元、2020年5萬7996美元,今年(2025)更進一步提升至8萬5127美元,全球排名第12位,與南韓相差23個名次。

報告指出,臺灣能長期維持較高生活水準,主因是物價穩定與通膨控制得當,使得實際購買力表現突出。相較之下,南韓近年物價上升壓力明顯,雖然名目收入增加,但實際購買力仍落後臺灣。

這項結果引起南韓社會關注,因爲過去數十年南韓經濟發展快速,一度被視爲亞洲成功轉型的典範,但如今卻在生活實力上被臺灣反超。分析指出,PPP基準反映的是人民「實際能買到什麼」的能力,因此比單純的名目GDP更能呈現生活品質差距。若以此次IMF估算來看,南韓與臺灣在生活實感上已出現明顯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