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縣與兒街鎮:蠶繭吐金,小蠶撐起集體經濟大“錢景”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在霍山縣與兒街鎮四顧衝村的廣袤田野間,正悄然上演着一場由蠶寶寶引發的經濟變革,走進四顧衝的蠶桑養殖基地,只見蠶棚內一排排整齊的蠶架上,嫩綠的桑葉鋪陳開來,密密麻麻的蠶寶寶正歡快進食,沙沙作響,奏響一曲致富樂章,也爲當地村集體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傳統產業煥新,開啓增收新篇

蠶桑養殖在這片土地上歷史悠久,但以往都是零散的家庭式養殖,規模小、效益低。近年來,隨着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四顧衝村瞄準蠶桑產業潛力,整合資源,決定將蠶桑產業作爲壯大集體經濟的突破口,成立四顧衝盛隆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建成規模化蠶桑養殖基地127畝,引進先進的養蠶技術和設備4套,開啓了蠶桑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科技賦能,提升產業競爭力

爲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合作社與霍山縣天緣桑蠶制種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邀請專家定期指導。從蠶種選育、桑葉種植管理,到蠶房溫溼度調控、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都融入科技元素。如今,基地採用智能化溫控系統,精準調節蠶房環境,蠶寶寶的存活率大幅提升;利用無人機進行桑葉病蟲害監測,實現高效防治,保障桑葉品質。新技術的應用,讓蠶桑產業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畝產較傳統養殖有很大提高,蠶繭質量也達到優質標準,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產業融合,延伸增收鏈條

利用銜接資金,建設省內唯一的蠶原種保育制種廠,補齊了與兒街“桑田小鎮”制種缺失的短板,不僅給村集體經濟帶來30萬元以上的增收,同時四顧衝村還積極推廣“桑”模式,對蠶養殖季節結束後的桑枝、桑葉等加以充分利用,變廢爲寶,進一步提高桑園的綜合效益。

帶動就業,共享發展成果

蠶桑產業的蓬勃發展,爲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從桑葉採摘、蠶棚管理,到桑葉粉末加工、產品銷售,累計帶動在周邊羣衆務工4000人次,實現增收50餘萬元。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村民們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能照顧家庭。村民肖某開心地說:“以前農閒時沒事幹,現在在蠶桑基地打工,一年能掙一萬多元,日子越來越有盼頭!”集體經濟壯大後,村裡還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方面投入,讓全體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如今,蠶桑產業已成爲與兒街鎮的一張亮麗名片,小小蠶寶寶吐出的銀絲,正編織出當地集體經濟發展的錦繡畫卷,帶領羣衆邁向富裕新生活。未來,該鎮還將持續深化蠶桑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創新中求突破,讓蠶桑產業的“錢景”更加廣闊。(程維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