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論文致謝何以動人至深

“火出圈”的論文致謝之所以感人肺腑,更在於其以主人公作爲教育受益者的鮮活經歷,傳遞着教育的溫暖與力量

近日,北京工業大學唐博士的畢業論文致謝刷屏了。這位來自小山村的博士以近乎白描的筆觸,勾勒出自己一路跋涉的足跡:12歲跟着父親挖煤,19歲上專科,輾轉於上海電子廠的車牀、焦作化工廠的鋼筋叢、邯鄲高速公路的瀝青層、晉城煤礦的炸藥堆與鄂爾多斯的掘進面。歷經專升本、考研、讀博,多少個春秋裡跌跌撞撞,最終如願拿到博士學位並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正如有網友所言,“一筆一血、一字一淚”。

每年夏天,總會有幾篇畢業論文致謝以其獨特的感染力“火出圈”,引發萬千網友共情與熱議。從中國科學院黃國平博士“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纔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的懇切言辭,到涼山彝族小夥蘇正民回顧了自己雖“坎坷崎嶇”但“充滿了光亮和希望”的求學之路,它們爲何總能穿透喧囂,直抵人心?不外乎是以真摯的情感凝聚了對努力和讀書的信仰,傳遞了奮鬥的力量和教育的溫度。

畢業論文致謝是嚴謹學術論文末尾一片珍貴的“自留地”。在遵循學術規範的正文之外,這塊空間允許學子卸下專業術語的鎧甲,迴歸本真,以最貼近內心的語言去記敘、去抒發。它超越了研究數據與邏輯推演,成爲個體生命軌跡與情感體驗的獨特載體。當嚴肅的學術文本戛然而止,這片“自留地”便成了學子回望來路、傾訴心聲的園地,承載着最真實、最滾燙的生命故事。

“火出圈”的論文致謝之所以動人至深,在於它們以個體之“艱”映照出奮鬥之“韌”,觸動了普通人努力改變命運的社會情感錨點。人們往往樂見類似於從“挖煤小子”到工學博士的逆襲故事,但正如唐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淡然說道,不喜歡用苦和難來形容事情。這些真實的人生經歷並非“逆襲爽文”,也非“苦難敘事”,它生動地告訴我們,努力與堅持終有迴響。唐博士筆下“晉城煤礦上扛炸藥”“鄂爾多斯煤礦幹掘進”的經歷,蘇正民從大涼山深處走來的漫長足跡——這些細節並非對苦難的刻意渲染,而是對生命頑強韌性的忠實記錄。在“內卷”焦慮瀰漫、“躺平”之聲偶起的語境中,這些文字以無可辯駁的真實宣告:只要心懷“男兒到死心如鐵”的執着,堅持努力奮鬥,終能在看似板結的現實中鑿開光亮。

“火出圈”的論文致謝之所以感人肺腑,更在於其以主人公作爲教育受益者的鮮活經歷,傳遞着教育的溫暖與力量。父母在貧瘠中的盡力託舉,奠定了家庭教育的堅實基礎;求學路上恩師的用心用情指導,點燃了學校教育的星星之火……正是這些涓涓細流的匯聚,共同塑造了他們淡然面對生活起伏、懂得感恩的性格特質,爲他們鋪就了一條走向學術殿堂的道路。

這是普通人努力改變命運的母題: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當傳統思想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優越感撞上骨感現實,難免令人困頓,甚至滋生“學歷無用”“努力貶值”的錯誤觀念。這些感人的畢業致謝的更大價值,就在於證明了學習的意義、拼搏的意義。“不學習、無以立”,時代的發展對青年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困境中堅守求知,在奮鬥中錘鍊能力,就能書寫好屬於自己的人生腳本。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06日 第02版

作者:鄭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