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到底是誰在結啊?中國結婚人數最多的省 送錢催婚
中國結婚人數最多的省,送錢催婚。(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網易《城市漫遊計劃》報導,5月10日,新《婚姻登記條例》正式實施,結婚正式進入「零門檻」時代。不用戶口本,大陸全國通辦,甚至9元(人民幣,下同)的工本費都早被取消,年齡夠的人帶上身分證就能去結婚。
但是,2025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卻不美麗:全大陸181萬對新人登記結婚,同比減少了15.9萬對。而離婚人數卻在上升,同比增加了5.7萬對。
國家、父母都在催婚,網上青年都在恐婚,這個婚,到底是誰在結啊?
2023年,大陸全國768.2萬對新人登記結婚,同比增長12.4%,這是十年來首次止跌回升,正當大家以爲「年輕人又想結婚了」的時候,2024年結婚登記數量又暴跌了20.5%。
到目前,各省2024年的婚姻數據還未公佈完全,我們難以看到是哪些地方的年輕人又恐婚了,但2023年的數據可以告訴我們,是哪些省份爲這個結婚小高潮做出重大貢獻。
摘得桂冠的是廣東,結婚登記對數爲63.22萬,河南則以57.4萬對的成績緊隨其後。位列第三的山東,登記了不到50萬對新人,而到第十的貴州,登記量就已經不及廣東的一半了。
廣東和河南,其實一直都是結婚登記大省,從2014年到2023年,這兩個省都佔據着全國各省結婚登記對數榜的冠亞軍。如果你想在這兩個省份結婚,尤其想挑一個公認的好日子登記,那恐怕就要考驗手速了。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廣東IP發帖哭訴結婚登記名額比演唱會門票還難搶,今年的「520」,廣東當天就有1.7萬對新人登記,競爭確實激烈。
而這Top 10,十年來也相當固定。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江蘇、河北、安徽和湖南從2014年到2023年都穩居前十,貴州也是十有八九榜上有名,浙江則是在近兩年超越以前的前十常客湖北。
實際上,這和常住人口數量本身有非常大的關係,人口多,適婚羣體人數相應較多,結婚人數這個絕對數值就會相對高。結婚登記對數前十的省份,除了貴州,確實都是常住人口前十的省份。
而像北上等直轄市,在城市間是龐然大物,與省份相比就顯得人口單薄,2023年常住人口數量排名在倒數Top 10的北京、天津、上海結婚登記量排名也相對靠後,唯有重慶憑藉四市中最大的人口體量,躋身結婚登記排行榜中游。
包攬末位區間的,則是地域遼闊、人口密度較低的西部地區,以及幅員較小、人口基數有限的海南。
所以說,如果你生活在廣東、河南,逢年過節、良辰吉日,就更容易撞上到處都結婚擺酒的盛況;在西部,可能就沒有那麼濃的「甜蜜暴擊」。
那這些結婚大省的年輕人,是不是都不用催就積極結婚呢?
並不是,這些地方的政府、基層組織、家長也操碎心。今年,全大陸不少地方都開啓了「發錢催婚」模式,其中手筆最大的莫過於廣州市白雲區龍歸街道的南嶺村,這村子給初婚戶籍股東成員的「份子錢」(紅包)高達2萬元。
廣東明明最多人結婚,怎麼這麼急?
當我們用結婚登記對數除以當年平均常住人口數再乘以1000‰會得到結婚率,代表着當地當年登記結婚人羣的比例,應該是一個更適合衡量地區結婚意願的指標。
而2023年廣東結婚率只有5‰,還沒達到全大陸5.4‰的平均線,排全國第25,屬於「後進生」。
切換到結婚率指標後,大多數結婚人數大省和廣東一樣,排名都後退不少。而名列前茅的就變成了西部省份,2023年,就結婚率前三分別是新疆、西藏和青海。
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衆多,保留着較強的傳統婚育文化和家庭觀念,結婚意願相對高一些,但因爲人口稀少,整體結婚數量並不佔優勢。
但貴州在西部省份裡格外突出——近十年,貴州結婚登記人數基本穩定在前十,結婚率穩定在前五,甚至四度登頂。
還有一個省,不僅結婚登記人數多,2014年到2019年結婚率也一直排全大陸前三,直到2022年都在前十,它就是安徽。
但在老齡化浪潮下,安徽的適婚人羣佔比明顯下滑,從2014年到2023年,安徽20~44歲人口占比從36.74%下降到28.24%,安徽十年來結婚率隨之下跌了7.5個千分點,跌幅成爲全大陸各省之最。
如果說西部人民結婚意願穩定,安徽人民曾經熱情高漲,那上海就是另一個穩定的極端。一般經濟越發達的地方,結婚率越低,這條規律在上海身上完全應驗。
同爲直轄市,十年來天津、重慶結婚率多次闖入前十,連北京在2023年都勇敢追愛了一把,結婚率排到全國第七。而上海,十年中有九年倒數第一,還有一年倒數第二。
對於上海年輕人來說,可能喝咖啡、喝奶茶,比喝喜酒有吸引力;「磕cp」、追「紙片人」,比談戀愛更上頭;養貓狗、養多肉,也比養孩子更有盼頭。
上海年輕人不輕易邁入婚姻殿堂,《小時代》的顧裡早就講出答案:「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盤散沙。」在上海這座紙醉金迷的城市掙麪包尤爲不易,愛情自然往後放放。
不止上海年輕人爲此憂慮,麪包確實是當下年輕人婚戀的重要難題。共青團曾做調研,除找不到合適人選,影響結婚意願的重要因素是經濟實力,56.2%的受訪者認爲「生育養育孩子成本太高」,46%的受訪者認爲「結婚的經濟成本太高」。
不過,當有了麪包,人們還是會談論愛情。在中國,真正獨身走到最後的人還很少。
學界通常將50歲還未結婚的人定義爲終身不婚羣體,50歲以上未婚人數佔該年齡段的比例定義爲終身不婚率。而根據「七人普」數據測算,2020年中國男性的終身不婚率爲3.11%,女性的終身不婚率爲0.44%。
這個數據不僅30年來相對穩定,而且在同行襯托下,還顯得非常低:2020年,日本男性終身不婚率已高達12%,女性也有6.9%。
可以說,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普婚社會」。網上到處都是「不婚不育保平安」,很多人不過嘴上說說而已。
比起不婚,年輕人們真正付諸行動的是晚婚。1990年「五人普」,男女平均初婚年齡是22.87歲;到2020年「七人普」,平均初婚年齡已經上升到28.67歲。成家,在社會時鐘上已經後置。
大陸全國範圍來看,婚姻觀念相對平等的東北三省,是全國結婚非常晚的區域。根據「七人普」,黑龍江、遼寧、吉林平均初婚年齡高達31.48歲和29.79歲(吉遼相同)。
從更普遍的原因分析,年輕人受教育年限的延長,是婚齡推遲的重要推手。最直觀地推算,一個年輕人讀完本科是22歲,讀完研究生是25歲,這個年齡已經超過上一代人的平均婚齡了。
而受教育層次的提高也重塑着年輕人對於成家立業的觀念,他們不再視結婚爲理所當然,而是在邁出這一步前反覆謹慎思量——大到彼此的職業發展規劃,小到家務分配都要對好帳。
因爲婚姻是一個「寬進嚴出」的圍城,入場券雖然易得,但想通關這個新時代的「勇敢者遊戲」,年輕人深知需要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