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覺培法師談「生命的出口,不只一條路」

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左)致贈結緣品予講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右) (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2025年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第16場,邀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是一位以行動書寫人間佛教深刻意義的法師,也是首位在博鰲亞洲論壇受邀演講的比丘尼;曾在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的平行論壇中,傳遞人人都應受到尊重與關愛的信念。6月15日晚間,覺培法師以春風般溫煦的語言,講述「生命的出口,不只一條路」。現場1450人蔘與,線上同步聆聽近12000人。

覺培法師回憶自己年少時,爲了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常有異於常人的做法,如幼稚園時,和朋友相約翹課尋找異於日常行走的路,最後被爺爺帶回;國二時自願到放牛班,慶幸自己曾有這段經驗,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深刻思考教育問題;國中時,剪了個耳上2CM的學生頭,挑戰教育。面對鄙視放牛班的人,不能理解:生命怎麼可以如此被對待?她認爲:除了給人溫飽外,給人尊嚴,找到自尊,才能找到動力向前。

覺培法師指出:「不被過去、未來綁架,活在當下,纔有力量。把握當下,就是最好的出路。」 (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人生不是一條死路,重要的是轉個彎,處處都是生機。」覺培法師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生長於戰亂時代與初到臺灣的艱困處境說明。告訴聽衆「苦,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還有一二分可以努力。」發明家劉大潭不向命運低頭,克服天生肢體殘障的不便,不但大學畢業、養活自己,又娶得美嬌娘,跌破衆人眼鏡。

「困境,也是一種轉機,逆境是修行的道場。」覺培法師說。大師年少捱餓的困境經驗,讓他轉化發願讓普羅大衆到佛光山都能吃飽。「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轉來轉去總會轉出希望。」檀講師周學文經營的工廠曾遭祝融焚燬,因爲堅定的信仰,損失慘重仍能正向思考:慶幸沒有波及鄰居、沒有人員傷亡。過去廣結的善緣,幫助他很快重建工廠,東山再起,業績成長數倍。退休後成爲中華古今人文協會全職義工,致力推廣已翻譯18種語言的《獻給旅行者365日》。

覺培法師說:「不要怕迷路,迷路也是路的一部分,要找回內在的導航。」曾經誤入歧途的人間佛教宣講員蛋卷大哥劉祐誠,在出獄生活困頓不如意時,曾動過重操舊業的念頭,但想到佛陀紀念館佛光大佛的感召,堅定繼續走在正道上。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以春風般溫煦的語言,講述「生命的出口,不只一條路」。現場1450人蔘與,線上同步聆聽近12000人。 (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累積。一切的經歷,都是成長的教材。」願,是出口的起點。「願力可以超越願力。願行可以成就理想。」曾經歷過鐵窗生活的生命教育講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中區協會會長林宏弦,在監獄接觸佛法後,發願帶着舍利子回監獄,把佛法帶給與他有相同經歷的人,鼓勵他們力爭上游。

檀講師趙翠慧歷經兩次瀕死經驗,有深刻的人生體悟:活一天賺一天、珍惜每個人,每個人都是一尊一尊的菩薩。覺培法師以此說明「以正念面對情緒,不是逃避痛苦,而是認識痛苦、超越痛苦。」

「改變心,就能改變世界。心若轉,煩惱變菩提,意若轉,地獄成天堂。」不厭惡髒臭,從事衛生事業的宣講員巫啓謀,以「洗淨污穢,建立人間淨土」的正向態度工作,歡喜自在。

覺培法師指出:「不被過去、未來綁架,活在當下,纔有力量。把握當下,就是最好的出路。」多重障礙的姚宥米勇敢追夢,她說:「我不會走路,但我會跑步。」樂觀擁抱生命,迎向挑戰,是生命裡的超人。

「信仰,是人生黑夜中的明燈,有信仰就有力量。」因爲聽聞「我是佛」,不覺懺悔自己滿身惡習的佛光會督導康世璋(前排右一),下定決心革除惡習,人生變彩色。 (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信仰,是人生黑夜中的明燈,有信仰就有力量。」因爲聽聞「我是佛」,不覺懺悔自己滿身惡習的佛光會督導康世璋,下定決心革除惡習,人生變彩色;東臺灣首位到宅服務的柺杖牙醫師林易超,都因爲信仰的明燈而找到生命的力量。

覺培法師強調:「轉苦爲樂的秘訣是包容與慈悲,給別人一點光,也照亮自己。心量大了,路就寬了。希望不在遠方,而在每一個你不放棄的當下,行三好四給,走向更有希望的人生。」

在這變動無常、紛擾的時代,覺培法師一席演講,如一盞明燈,照見人心的幽微深處,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定力量與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