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創新“清廉+”模式 構建立體化廉政教育新體系

在會澤縣大井鎮井田社區,苗族繡娘小楊飛針走線,將“青蓮”圖案與苗繡傳統技法巧妙融合,一幅寓意“清廉爲民”的繡品逐漸成型。這是會澤縣以“清廉+”爲引擎,推動廉政教育與民族文化、數字技術、家風建設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會澤縣紀委監委立足地域特色,構建“文化浸潤、數字賦能、清風潤家、靶向滴灌”的立體化廉政教育體系,讓廉潔理念從“文件要求”轉化爲“生活自覺”。通過“清廉+”模式,把廉潔教育融入羣衆生活場景,讓清風正氣可觸可感。

在彝族火把節、苗族花山節等民族節慶活動中,融入彝族古訓“耕讀傳家、清廉爲本”、苗族諺語“勤廉持家久,忠厚繼世長”等元素,通過“海腔唱廉”“繡品宣廉”“院壩話廉”等特色載體,讓廉潔文化紮根民族文化沃土。大井鎮將苗族“勤廉向善”理念融入繡品設計,推出“清廉苗繡”系列作品;娜姑鎮在白霧村建設“清風亭”,將明清時期商幫“誠信爲本”的經營信條刻於石碑,成爲村民家門口的“廉潔課堂”。

打開“清廉雲南地圖”小程序,會澤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大水村紅色教育基地等12個“清廉地標”,以及文廟忠孝廉節碑、江西會館廉潔記事碑等8處“廉潔文化元素”一一呈現。幹部羣衆可通過圖文、視頻“雲參觀”,線上打卡“紅廉之路”。

“作爲家屬,不僅要管好‘後院’,還要常吹‘廉風’。”在“廉潔家風故事會”現場,一名鄉鎮幹部家屬的分享引發共鳴。會澤縣通過廉政家訪、“清廉家庭”評選、“小手拉大手”主題班會等活動,將廉潔教育融入家庭場景。鄉賢走進農家院壩講述祖輩清廉故事,學生在課堂上繪製“家庭廉潔公約”,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良性循環。

針對不同羣體量身定製教育內容,會澤縣爲村級幹部製作“小微權力監督”動畫短片,梳理23項村級事務風險點;爲年輕幹部開設“青廉課堂”,通過案例剖析破除“初犯可諒”等認知誤區;對“關鍵少數”開展“一案四說”(紀、法、德、責),推動以案促改,爲新時代廉政教育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實踐路徑。

首席記者 汪波 通訊員 楊靜 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