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川普關稅戰 各國黔驢技窮

爲了迎戰川普的關稅,不同國家嘗試了不同的因應策略,從妥協討好,到報復對抗,但至今爲止,效果有限,大家發現,美國其實不是真的要與各國做有得有失的「談判」,而是兩手環抱「要不要拉倒」(take it or leave it)的態度,所以與其抱持着最後的希望,在8月1日之前,繼續與美國談判,還不如認清現實,儘早開始協助出口企業,找尋新的市場,甚至是抱團取暖,與其他國家合組新貿易秩序。

剛開始時,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的迴應,柔中有剛,既對美國某些要求妥協,但對某些要求則不假辭色,她應付川普的方式,成了大家效法的目標,但是現在也沒效了,川普以墨國打擊販毒不力,宣佈對來自墨西哥的進口產品徵收30%關稅。

加拿大新總理卡尼是靠對川普強硬,爭取民心,獲得勝選,但是一上臺就極力與美國修好,但最後仍然避免不了川普施加的35%關稅。

在一週以前,歐盟還以爲他們可以談到理想中的協議安排:10%基本關稅,但某些項目除外,可是現在卻來了晴天霹靂,面臨30%的關稅;如何迴應,內部意見不一,法國與德國主張仿效中國,強硬對應,把手上的報復項目全部丟出來,第一批與第二批報復清單,加起來,接近千億歐元;可是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力排衆議,認爲30%是川普的談判伎倆,主張要暫緩報復,爭取談到最後的時限8月1日再說。

應付川普關稅戰,全球各國都面臨着相同的問題,就是「集體行動困局」:個別國家不可能與世界貿易霸主美國對抗,但如果各國能聯合起來對付美國,所有國家都會受益,但各國之間卻彼此存在利害衝突,無法順利合作。

川普2.0的關稅戰中,美國成功地將關稅爭議,變成了個別國家與美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問題,營造出「X國vs美國」格局,而不是「全世界vs美國」。要解決這個「集體行動困局」,必需有一個有力的大國願意放下自利考慮,來團結其他國家聯合行動。但這個國家至今還未有出現,也很可能不會出現。

有資格的經濟體,老實說,只有兩個,一是中國,二是歐盟,連日本都還不夠資格。

目前中國對周邊國家釋放善意,同時希望與歐盟修好,尤其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於馬來西亞吉隆玻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外長會時,表明願爲各國提供廣闊發展機遇,擴大市場準入,以及深化區域一體化等,以此團結交易夥伴,共同抵制華盛頓的貿易保護主義。

可是7月底中歐峰會前,歐盟下令限制中國醫療設備採購,中國也立即對歐盟醫療器械「對等反制」,進一步加劇了中歐貿易爭端,也爲這場峰會蒙上了陰影。

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於美國,自從歐盟擱置全面投資協定之後,中國一直希望歐盟能夠重啓該協定,但馮德萊恩卻認爲,該協定已過時,短期內難以恢復。由於在俄烏戰爭中,中國支持俄羅斯,更讓歐盟不願意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以避免激怒美國,短期內雙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很低。

歐盟目前正雄心勃勃積極與非美國經濟體發展經貿關係,希望打造新的世界經貿秩序,這包括了加拿大、英國、印度與南非,甚至是日本、澳洲、印尼與越南等11國,但在這經貿秩序中,刻意排除了美國與中國。

最新消息傳出,美國與印尼達成19%的關稅協議,印尼是中國與歐盟都在極力爭取的,現在美國捷足先登,而且川普還說,如果有任何來自更高關稅國家在印尼轉運商品,該商品將會在高關稅之上再被課徵額外19%的關稅,意在防止印尼成爲中國產品的「洗產地」。

眼前現實很清楚,只要中國與歐盟無法合作,誰都無法因應美國的關稅壓力,大家都一籌莫展,黔驢技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