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見企業家|知乎創始人周源:人工智能對內容行業存在正負兩方面影響
“DeepSeek選擇知乎作爲開源發佈的最後一站,首先在專業人士中間激起了熱烈討論,公佈的技術細節和成本利潤率等信息,經過專業人士的解讀,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CEO周源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談到了今年DeepSeek爆火的感受。
3月1日,國產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在知乎平臺發佈首篇文章,公佈模型推理成本利潤細節,並披露成本利潤率關鍵信息,引發輿論熱議。
今年周源主要關注科普資源優化配置、網絡盜版、互聯網廣告產業發展等問題,此外,周源還重點談到自己對人工智能的長期關注。
周源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人工智能對於內容行業存在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從正向價值來說,人工智能有顯著的效率提升作用,不論是圖文領域還是短視頻領域,現在都有相應AI工具出現。但是效率提升只是第一步,能否產生積極的影響,還取決於內容創作和內容消費的“升級”。
“與此相對,人工智能也存在負向影響,例如虛假信息、版權界定、責任歸屬等等問題。這些有待於社會各界共同探索,在健全法律法規的同時,給予新生事物一定成長空間,更好地拓展AI的能力邊界。”
【對話】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內容行業的影響?您覺得人工智能將如何改寫社會的各個方面,是否會出現新興職業?
周源:人工智能對於內容行業存在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從正向價值來說,人工智能有顯著的效率提升作用,不論是圖文領域還是短視頻領域,現在都有相應AI工具出現。但是效率提升只是第一步,能否產生積極的影響,還取決於內容創作和內容消費的“升級”。例如,在品質上,AI工具創作的作品有顯著的提升;在品味上,用戶對AI工具創作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相對,人工智能也存在負向影響,例如虛假信息、版權界定、責任歸屬等等問題。這些有待於社會各界共同探索,在健全法律法規的同時,給予新生事物一定成長空間,更好地拓展AI的能力邊界。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誕生新興職業,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事實上,如果基於“通過AI獲取收入”的標準,已經出現了不少新興職業,例如AI算法工程師、AI數據標註師等等。但這還只是早期,要誕生真正的新職業,除了獲取收入,還需要從業者產生身份認同。當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新興職業大量出現,就說明人工智能已經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與人們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因此這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澎湃新聞:最近DeepSeek在知乎開設官方賬號,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如何看待此次DeepSeek破圈帶來的影響?今年AI產業發展會出現哪些新趨勢?
周源:早在2023年人工智能被大衆關注之前,知乎就已經是AI從業者深度交流的核心陣地。作爲AI從業者和創業者密度最高的社區,月之暗面、零一萬物、微軟研究院、清華大學團隊等企業創始人和研究學者,都曾在這裡發表技術文章和分享研究經歷。DeepSeek選擇知乎作爲開源發佈的最後一站,首先在專業人士中間激起了熱烈討論,公佈的技術細節和成本利潤率等信息,經過專業人士的解讀,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
毫無疑問,過去一年是AI極速發展的一年。整個行業的競爭焦點開始從算力比拼,轉移到創新性算法帶來的推理性能和高價值數據上,AI應用場景迎來大爆發的拐點被大大提前了。
這個過程中,DeepSeek代表的開源模型新勢力,大大豐富了全球的AI開源生態建設。可以說,DeepSeek不僅展示了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的實力,也證明中國有能力開闢自己的技術發展路徑。這爲整個行業帶來了活力,也讓我們對中國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信心。
展望未來,我覺得人工智能方面最重要的可能是三件事。首先是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賦能產業升級;第二,加強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第三,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構建更加公平的國際數字秩序。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帶來的安全問題?目前有關AI帶來的隱私、幻覺問題也層出不窮,您覺得對於AI安全應該採取哪些舉措?
周源:人工智能作爲一項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安全問題,我覺得主要是三個方面。
首先是數據層面的安全問題。例如人工智能依賴海量數據訓練,其中的個人隱私數據、公共安全數據,都有被非法泄露和採集的風險。
其次是應用層面的安全問題。例如人工智能可能產生算法偏見和歧視;此外,人工智能使得虛假信息的製造成本急劇降低,可能產生很嚴重的信息污染和謠言傳播。
最後,還有物理層面的安全問題。這主要是指人工智能設備在現實世界中的運行,一旦失控可能對人身安全造成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些安全問題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在責任歸屬和法律監管等方面帶來挑戰,另一方面創新也確實需要成長和試錯的空間。當前,既需要保護公共利益,持續完善法律法規;同時需要激勵創新,避免立法過早帶來的弊端。爲此,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把握技術邊界,堅守以人爲本、科技向善的原則和底線,保障人工智能發展的安全可控。
澎湃新聞:對於整治網絡盜版,您具體有哪些建議?
周源:網絡盜版行爲侵蝕原創者權益、擾亂市場秩序、阻礙文化創新,已成爲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頑疾。其根源在於利益驅動下的產業鏈化運作,以及現行治理體系中存在的取證難、維權慢、懲戒弱、意識薄等短板。
我建議構建以版權監管爲主導、多平臺協同共治、全社會參與的盜版治理體系,推動版權治理從政府單向監管向社會多元共治升級,具體有三點建議:
第一點,建議由國家版權管理部門牽頭,聯合內容生產(如影視公司、文學原創平臺、出版社)、分發(視頻平臺、閱讀平臺)、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網盤及技術服務機構,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形成“侵權發現-證據固定-快速處置”的閉環治理體系,推動版權保護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型。
第二點,建議依託羣衆開展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借“楓橋經驗”打擊盜版,還要通過普法教育,築牢全民版權意識防線。比如針對公衆,實施“反盜版公益宣傳”,針對青少年,推動版權教育進教材。
第三點,建議加大盜版行爲的司法懲戒力度,通過提升違法成本來增強法律的威懾力。比如,推行“懲罰性賠償+黑名單”雙重威懾機制,對惡意重複侵權主體適用頂格懲罰性賠償;試點“版權簡案快審通道”“司法確認+訴前禁令”模式,壓縮審理週期,提升立案審理效率;強化跨境執法協作,建立“跨境盜版線索交換機制”,有效打擊跨境侵權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