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聚變CIO藍文廣:AI認知將影響企業存亡 智能體需創新與可控並行|WAIC訪談

《科創板日報》7月29日訊(記者 黃心怡)當前,大模型和AI浪潮正爲科技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多家機構認爲,2025年,AI Agent(智能體)將迎來規模化落地浪潮。在剛剛結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智能體在金融、辦公、消費電子、文旅、醫療、政務等場景全面開花。

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CIO、城企數智事業部總裁藍文廣表示,智能體的價值爆發,本質是 “從業務痛點切入” 的漸進式突破,而非技術的突然顛覆,是從具體業務一步步積累實踐的結果。智能體最先見效的,一定是企業裡 “看得見、摸得着” 的業務痛點場景。當前還沒有通用的“1 到 100”的 AI 產品,只有解決具體問題的智能體。

企業智能體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藍文廣將企業智能體其發展分爲“點-線-面-體”的遞進階段。

首先是“工具化”階段(點),即通過開發單一功能的智能體解決特定單點任務,例如客服問答、合同生成等,這一階段的核心是驗證AI技術在具體場景中的落地可行性;

其次是“流程化”階段(線),依託工作流編排技術構建線性智能體,打通完整業務流程——如合同管理智能體,可實現從需求提出到生成、校正、審覈、簽署的全流程閉環,推動AI從“單點執行”向“線性協同”升級;

再者是“場景化”階段(面),聚焦企業某一職能領域(如銷服),通過多角色、多流程、多資源的智能協同,實現該領域的全面智能化,此時智能體需具備自主規劃與資源協調能力;

最終是“生態化”階段(體),這一階段將突破企業邊界,推動內部資源與上下游生態的深度融合,實現跨領域、跨專業的能力協同,企業日常生產作業將由AI自主決策,並由多智能體共同支撐,形成“生態共生、智能共生”的新型運營體系。

在藍文廣看來,AI會是一次生產力革命,對AI變革的認知以及是否能夠儘早最大的獲益會成爲未來企業存亡的關鍵。爲此,超聚變對內正在積極推進智能體變革,內部稱其爲“智企 1.0項目”。過去一年,已在企業內部挖掘並落地100餘個單點智能體應用,覆蓋研發、生產、服務等核心環節。

具體包括三方面:一是圍繞業務, AI和數據服務業務設計,覆蓋流程與業務應用;二是圍繞“人”,面向員工,爲每位員工配備 AI 助理,爲各類崗位設置超級智能體,使其成爲對應崗位的頂尖專家;三是做好數據基礎工作,包括數據爲 AI 服務、智能體時代的數據梳理治理及數據工程。

談及智能體的終極應用場景,藍文廣相信,未來的智能體將成爲企業運營的“數字夥伴”。例如,當客戶提出個性化產品需求時,智能體可自動聯動研發、採購、生產、物流等多領域資源,動態調整工藝參數、優化排產計劃,並同步協調供應商與物流夥伴,最終在保證交付質量的前提下,實現端到端的敏捷響應。同時,智能體將通過持續學習與進化,豐富自身的能力,更好的完成“自主決策和執行”。

藍文廣進一步解釋道,這裡“自主決策”是控制在人設定的規則內的。當前的“數據流通”建設是基礎,終極場景智能體生態化建設階段,“數據+業務處理”的智能體會自主貫通流轉,幫助企業突破傳統管理的效率邊界,構建更具韌性與創新力的數字化生態。

智能體熱潮方興未艾,然而行業中也存在諸多概念模糊和產品良莠不齊的現象,需要進行“冷”思考 。

藍文廣表示,如果說前兩年大模型對話流行的問題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那麼當下智能體時代則可能是“悄無聲息的胡作非爲”。“當前技術與工程體系仍待成熟,也促使我們在實踐中更注重探索AI責任與安全的規範,確保創新與可控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