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爲何投資英特爾?翁履中爆2原因 :「他們」壓力大了

輝達18日宣佈,將以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圖爲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圖/報系資料照)

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18日宣佈,將以50億美元入股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輝達將成爲英特爾主要股東之一,預計持股超過4%。旅美教授翁履中表示,輝達投資英特爾,策略分散風險及在美國政府面前加分。但這種「內部綁緊」的策略,可能會讓美國企業之間互相排擠。

翁履中18日在臉書貼文認爲,中國大陸這波禁買「低配版」晶片,其實更多是姿態加壓力測試,一方面逼企業把資源投到國產方案,一方面把輝達拉進大國博弈的談判桌上。正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觀察,「川習會」落幕後還會有轉圜。例如小規模豁免、非軍用窗口,或「國產爲主、外購爲輔」的混搭配方,讓交易不至於完全斷掉。

翁履中接着表示,北京要的是「不被卡脖子」。美國若全面封鎖,只會加速迫使中國大陸把「夠用」磨成「好用」;等中國大陸國產晶片成熟,美國不只丟掉市場,連影響中國大陸技術路線的槓桿也一起失去。但若放鬆限制,華府的政治人物就會被批評「對中軟弱」。這種兩難,就像當年的石油戰:封鎖雖然能短期壓制,但也會催生替代,一旦替代站穩,市場結構就回不去了。

翁履中指出,中國大陸此刻的策略很務實,不是立刻超越,而是先解決「能用」的問題,用內需市場支撐,再逐步升級。短期的弱點仍在先進製程和高端工具,但在國家資本、政策支持和產業協力下,中方相信3到5年內能做出「可替代」的高階晶片,不是天方夜譚。

翁履中認爲,輝達投資英特爾,一方面是策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在美國政府面前加分。但這種「內部綁緊」的策略,可能會帶來副作用:美國企業之間互相擠壓,像 AMD就可能受到排擠。如果美國長期走向「更本土、更整合」的供應鏈策略,對「沒在美國投資的供應商」壓力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