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強調的「韌性」 原來能靠7種嗜好養成
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曾多次強調,韌性(resilience)是他成功的關鍵。你可能以爲韌性是來自打擊後的浴火重生,但其實,心理韌性可以從一些最尋常的活動中慢慢養成。以下這7種休閒嗜好,可以慢慢鍛鍊我們的心,讓人擁有在逆境中持續前行的勇氣:
1. 寫日記
只要堅持一週,會發現一件神奇的事:當想法全部被抒發在白紙上,壓力就被隔離在紙上,不再在大腦裡糾纏。不論工作煩惱、人際糾結,轉換成文字紀錄後,竟然沒那麼可怕了。寫日記可以提醒我們:情緒是可以被承受的,不必害怕直視它。這份自我覺察與承受力,正是心理韌性的基礎。
2. 繪畫或素描
沒有人第一次畫畫就能畫出神作。繪畫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作品的完美,而在於它讓人習慣事情在我們的「掌控之外」。水彩會暈開、素描線條會歪──就像人生一樣充滿意外。當你能接受意外,就在練習一種心理韌性,學會與不確定共處。
3. 烹飪新料理
烹飪的每個環節都是學問,看似失敗的嘗試,其實都在訓練我們和「錯誤」共處,更讓人學到:「失敗只是暫時的,這頓搞砸了,明天再試一次。」這種「錯了再來」的心態,是心理韌性最核心的能力,相信不是所有事情都按照你的時間表,同時能把失敗視爲過程的一部分。
4. 學習樂器
長期練習樂器教會我們一件事:進步是日積月累的。更重要的是,暫停與是節奏的一部分,懂得等待與調整拍子,正是磨練內心韌性的過程。
5. 園藝
園藝的最大功課就是「慢」。你不能催促它開花結果,只能持續澆水、觀察、調整。植物的迴應細微而隱晦,卻逼迫你學會耐心。而且,澆水太多根會爛、日照不足會長不大,植物的生長也讓我們學會拿捏平衡,過與不及都是問題。這種「在緩慢中承受不確定」的心境,正是長期心理韌性的養分。
6. 志工服務
志工服務能讓人「轉移注意力」,你可以暫時跳出自己的世界,用更寬闊的視角看待問題。這種活動培養的是「人際韌性」,願意與他人建立連結。這提醒我們:不必掌控一切,也能用自身力量發揮影響。
7. 說故事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當你學會把困難描述成冒險、把失敗描述成轉機、把痛苦描述成成長時,你不只是在應對,也爲過往經歷創造新的意義。
二戰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說:「當我們無法改變處境時,我們被挑戰去改變自己。」心理學家稱之爲「意義建構」,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韌性。把無法改變的外在環境,轉化成有力量的故事,就改變你與挫折的關係。
這7個嗜好看似平凡,卻在日常中悄悄鍛鍊着我們的心理肌力。當生活再給你出難題,也許你不會再嘆氣「爲什麼總是我」。下次素描畫歪、炒菜燒焦,不妨笑一笑,再試一次。
資料來源:VegOut、Positive Psychology
※本文出自「商業週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7種嗜好,不知不覺打造強大心理韌性》